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掉了唐中宗和唐睿宗,最后称帝建周。在北宋的理学家看来,唐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高
B.武则天具有较高政治智慧和野心
C.唐代时儒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
D.唐朝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几乎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同时,所输入的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这次两种文化大交流,虽然也产生过许多纷争,引起过多次冲突,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它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不同文化间交流融会的互补作用,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

——摘编自丁伟志《中西体用之间》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欧洲与中国间社会发展程度的拉大,文化交流也因之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倾斜的。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就中国方面而言,这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中欧文化交流,自此便无时无刻不环绕着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欧洲文化输入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中国在一国之内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事,而是成为全球性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 . 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B.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
C.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D.表明商品经济促进观念开放
4 . 宋代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柳永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革命者,他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当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类题材在很多阶级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接受度。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永词的特色,并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并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B.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