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儒家思想要生生不息,就必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积极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因素,才能适应阶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获得常新的生命。

——摘编自陈炎《从儒学的历史演变看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如何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君权是怎么论述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述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3)结合汉朝和宋朝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说明。
2021-11-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年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提出了新形式的唯心主义体系。周程以继承古代儒家自居,实际上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很多思想。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古代儒家孔孟之道与道家老庄学说和佛教唯心主义的综合,他们都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把封建道德基本原则即所谓三纲五常绝对化、永恒化,从而满足官僚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需要。

——郑红峰《中国哲学史》

材料二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尤其是文化领域,于唐、宋几个世纪内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在这几个世纪中,除了出现许多学者撰写的无所不包的各朝历史外,还出现了佛经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简析印刷术产生的影响。
3 .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中国近2000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佛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②"北曲南唱"、兼收并蓄是昆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
4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实质。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从汉至唐推动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了传统儒学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的儒学思想家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动儒学发展的,并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越礼制、公侯……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论证其与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联系。

2018-06-17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是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中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