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积极适应中国环境
C.儒佛的思想融合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2020-12-08更新 | 968次组卷 | 19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此故事自西晋始在中国流传甚广,其流传关键在于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这段材料体现了
A.佛教传入中国成为统治思想B.印度与中国文化有大量共通之处
C.西晋开始出现三教合一潮流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4 .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2019-11-19更新 | 337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人正在辩经论道。假如图出现在两宋时期,反映了思想界新现象是
A.辩论儒、释、道谁先发现世界的本源
B.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新儒学—理学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表是唐代一些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
人物墓志内容
沈齐文“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王弘“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房凜“儒为德本,德实教源”

A.尊崇儒学
B.力促三教合流
C.崇尚无为
D.对现实政治不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2019-03-13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曹魏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这个“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就其政治含义说,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这一贯通天道、人事的思想
A.适应了门阀势族的政治需要
B.构建了程朱思辨哲学的理论基础
C.融合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
D.树立起了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旗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9-01-30更新 | 3100次组卷 | 12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018-10-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邹城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