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4)根据材料五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2018-11-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练习)

2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材料五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五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2018-11-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2018-09-05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现象出现于何时?到宋朝时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2)使材料二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有哪些?

(3)李贽对材料二的态度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5)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5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

(5)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017-11-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佛、道思想销声匿迹
C.程朱理学逐步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下列观点与此相同的是
A.气者,理之依也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心外无物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


材料三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循天下之公 ”                                                         

——王夫之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顾炎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孟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宋明时期儒学又有怎样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影响?
(4)概括材料四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影响。
2017-10-30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秋广安二中高2016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2016-11-27更新 | 142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
2016-08-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唐山开滦第二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