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4)根据材料五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2018-11-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练习)

2 .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现象出现于何时?到宋朝时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2)使材料二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有哪些?

(3)李贽对材料二的态度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5)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下列观点与此相同的是
A.气者,理之依也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心外无物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