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受旧阳明学熏陶可追溯至青年时期,在心理层面,毛泽东早年笃信的“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正是王阳明“心即理”学说的体现…这种思想因素始终存在于毛泽东的头脑中,他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升到一种相当的高度,弘扬“革命意志”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因素第一”等,这个思想在革命时期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为立定跟脚,排除万难,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刘训茜《毛泽东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20164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王心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儒学发展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今天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思想文化?
2021-02-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道德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思想家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的品德。这样的道德观集中体现了孔子哪一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和阳明学说的特色。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倡导的道德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道德观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倡导的治学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学术实践在当时的意义。
(4)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2020-03-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伸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7 . 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董仲舒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该伦理信仰是如何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理学的代表人物。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其结果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儒家家国同构的现实意义。
2019-06-2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8 . 道德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思想家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的品德。这样的道德观集中体现了孔子哪一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和阳明学说的特色。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倡导的道德观并分析其社会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道德观的认识。
9 . 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伸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18-10-05更新 | 1024次组卷 | 2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