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A.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之中B.尊崇儒术使儒学独尊
C.存理灭欲以克服过度欲求D.格物致知以探究天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d点直接相关的是(  )

A.孟子、荀子B.董仲舒、主父偃C.朱熹、王守仁D.韩愈、李翱
3 . 二程(程颢程颐):“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二程与朱熹
A.以自然之理论证宇宙之理B.以儒学之理强化封建统治
C.以宇宙之理论证人生之理D.以儒学之理论证宇宙之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经过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儒学的思辨化、体系化水平大为提升,其中具有客观唯心色彩的程朱学派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下列观点符合这一学派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阳明提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B.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C.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D.动摇了社会等级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6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王阳明指出:“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这反映了王阳明
A.注重个人的内心反省和修养B.侧重良知和社会道德伦理
C.反对宋代以理学为官方哲学D.认为心是圣贤的唯一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创造万物的根本,“理”是第一性的;“气”是创造万物的材料,它是受“理”支配的,所以“气”是第二性的。这一主张反映出朱熹的哲学体系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10 . 宋明理学中贯穿着某种“终极关怀”,某种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完善自身,达到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意向。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据此可知,宋明理学(     
A.具有一定的理性与人文价值B.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
C.注重提升个人修养D.强调积累更多知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