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2 道试题
1 .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天理”“自知之明,便是良知”。二者都(     
A.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B.主张良知是人的本性
C.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D.将儒学哲学化体系化
2024-04-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宋代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和“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他们的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024-04-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达拉特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诊断历史试题
3 . 张载“横渠四句”表达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对该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强化了儒学的哲学性和思辨性B.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C.促进树立儒学基本价值观D.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
4 .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B.重文轻武远离政治险恶
C.经世致用思潮惠及生灵D.格物致知时代精神探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面对明朝中后期“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王守仁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自任。下列项中,属于王守仁言论主张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3-12-08更新 | 356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6 . 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2023-12-02更新 | 1556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7 . 某位思想家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是(     
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8 . 南宋的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     
A.心是万物的本原B.存天理,灭人欲C.发明本心D.格物致知
2023-09-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会考班)历史试题
9 .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追求财富是人的合理欲求D.存天理消灭追求财富的欲望
10 .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忤宦官刘瑾而遭贬谪贵州龙场驿,从此开始了他20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活动。王守仁逝世后,各地王门弟子或建书院,或立祠宇,或办讲舍,都以传播、弘扬师说为己任。王阳明及弟子的活动(     
A.呼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保存
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D.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2023-07-2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