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3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材料二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谈谈你对宋明理学家观点与李贽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概括指出材料三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

2017-11-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平遥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
2016-08-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唐山开滦第二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
材料二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2)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2016-11-18更新 | 4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 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
(2) 材料三反映了陆九渊的什么思想?其性质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6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一中高二第一次综合考试(文)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三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7-10-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练习)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2017-02-2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之,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原也。”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材料二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四   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谭嗣同所言“秦学”、“荀学”分别是指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4)请以材料四中的观点来说明清之际儒学的时代特征。
2017-10-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高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荀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荀子认为统治者政治上应该怎样做?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2011-02-22更新 | 8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莱芜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诊断性测试(二)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材料三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2017-09-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河南省漯河市高二---历史试题

10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学自诞生后,几经变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论语》

(图一: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图二:孔子的“仁”是只限于自己这一边的“爱”,只爱亲人→家族主义→社会冲突。图三:战胜自己的食欲,回到“礼”上来,这就是“仁”。图四:根据情况的不同,孔子对“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仁是这个,仁是那个。)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三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并,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根据材料一,归纳漫画信息,并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思想。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4)材料五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2017-10-0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