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儒家思想在宋朝、明朝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体系?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4)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

请回答;
(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是“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
(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
(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4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巢湖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卷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为儒家思想的言论

序号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2017-10-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樟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三“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3)依据材料三,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材料四……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2017-10-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金河中学2017-2018上学期高二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下列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1)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在缓和阶级矛盾方面的思想主张。

(2)宋代理学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新发展?朱熹如何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

2017-11-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辞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熹新儒学的主要思想。

(2)简析材料二中吴虞批判孔子的原因。

2017-11-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知与行是“如车两轮,如鸟两翼”,而且只有在笃行中才能使“知之益明”,由“浅知”转化为“真知”。他修正了程颐的“行难知亦难”的说法,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他说:“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的,便是知至、意诚。”他还强调“为学之功,且要行其所知”。只有“行其所知”, 把知落实到行上,方是“实知”。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顾炎武更走了一条特异的路线,即依据实际来作‘当世之务’的倡导”。他“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他“以朱子为宗”,力辨陆王之是非,在当时的思想界激起很大的波澜。

——摘编自潘耒《日知录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知行论,并结合所学指出朱熹在理学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顾炎武的学术贡献,并说明“激起的波澜”。
2020-09-11更新 | 3次组卷

8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材料二根据下面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言论言论者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三: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4)依据材料四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五: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5)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2017-10-1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儒学的演进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重视礼乐教化阶段;2.重视心性理论阶段。”

一李申《简明儒学史》

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一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的109年,新旧思想尖锐冲突,中西思想不断碰撞,没有一以贯之的主流思想,这就需要分阶段探讨。如何划分阶段是一个难题,学术界持两阶段论者居多,但以什么为界标又有分歧,第一种认为应以辛亥革命为界标,第二种认为应以五四运动为界标。

(1)用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儒学的两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的观点。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2017-11-0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古代中国的儒学:
材料一: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杀掉昏主暴君,孟子甚至认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
——汪丁丁《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材料二: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材料三: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研究儒家的力量才称得上真正成熟……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1)材料一反映出孔子和孟子所强调的君臣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学术系统”有何主要特征?
(3)为材料三中的“真正成熟”说明理由?
(4)依次陈述以上三个时期儒学变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2016-11-18更新 | 10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