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四: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五: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是谁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四中出现与材料三中截然不同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因。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2016-11-18更新 | 7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三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2016-11-18更新 | 8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二文科班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本体论的成果,一方面他们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他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程朱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的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话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成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俞《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2017-11-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华侨中学三亚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4 .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以来,孔子思想在中国一直是国家的主流思想。l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由盛转衰,中国一些学者反思后认为,是孔子思想造成了中国的落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更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的声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跌到了谷底。

——《孔子在中国声望达到百年来最高点》(新华网)


(5)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以来孔子声望“跌到了谷底”的主要因素
2016-11-18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亲,接近)仁

——《论语·学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依据材料一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影响?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材料四李贽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商贾亦何可鄙之有?”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李贽的思想观点。

2017-10-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理)试题.

6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材料二根据下面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言论言论者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三: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4)依据材料四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五: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5)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

2017-10-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017-09-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三“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羲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而非儒者之所与也。”

——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荀子政治主张的不同并指出孔子观点的进步性。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上述言论反映了当时哪种学术思潮以及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如何实践这种思潮?

2017-11-1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是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就是说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私利享受。因此,黄宗羲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4)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又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017-12-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尊礼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先贤的美德是我们民族意识、道德精神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材料二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二分析孔子和朱熹对个人修养提出的共同要求有哪些?朱熹对伦理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及本质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在时代风潮的影响下,士人着眼于现实人生,对包括独立经济生活在内的个体之“私”有不同于往昔的认识。“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2)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儒家的人权观点”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产生的“时代风潮”。

2017-11-1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景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