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在战国时期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先秦儒学日趋于成熟。孟子儒学的突出特征是提出了以性善论为内容的心性说,开辟了儒学心性思想发展的道路,它对宋明理学和心学有直接的影响。

材料二   董仲舒提出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宣扬阳尊阴卑的伦理观……他提出王道之三纲的春秋大一统的原则,抬高君权,独尊儒术,实行以德为主的德刑并用等政治措施……基本上符合时代的要求。

材料三   王守仁的心学,在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然而由于他强调治学的“自得”,“自信”,坚信内心的“良知”……因此,他的“致良知”说却为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给解除陈腐的传统观念和进行社会变革以启迪。

——以上材料摘自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儒学的突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对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守仁心学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发展变化的特征。
2020-01-0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合格性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说明天和人是一致的。对人性的认识上,认为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做圣人。且从人性善论出发,提倡统治者行仁政、行王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修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程朱理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孟儒学与程朱理学的相同之处。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朱熹的其他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主张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4 . 古代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有紧密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2)请依据材料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021-08-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5-2016学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世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并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当时社会指导思想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儒学家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后人学习?
6 .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孔子家语》

材料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育人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因素。
2021-03-0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合格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7 .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 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 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表2为理学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核心主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表2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任举一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完成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思想来源。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8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下表为宋明时期儒家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

核心主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材料四   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局面?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材料三表中①、②分别是儒学中的哪一思想体系?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
9 .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据上述材料回答,教育对于儒学的作用及当今我们如何对待儒学?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在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地位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