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欲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四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开始》


(1)材料一的思想主张是谁提出的?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治学的方法。
(4)近代学者根据材料四归纳出的用于自勉的警句是什么?
2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佛,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3)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阳明心学的主张及蕴含的思想价值。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2020-12-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6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观点、主张及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020-11-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材料二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为善,也是非礼。无人欲,则是天理。

——《二程集》

材料三   “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斌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倡导“礼”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阐述“礼”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程对于“礼”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程学说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李贽思想中“敢为异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异论”的因素。
(4)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的特征。
2020-09-08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8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020-06-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0·江苏·三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向下以至于百姓。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体现出文人对市民审美趣味、道德的认可,这一切与阳明心学的亲民思想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万里《新民亲民平民——论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的平民化进程》

材料二   平民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契机而生成。平民儒者们不拘泥于儒家经典文义,反对《四书集注》为代表的章句之学,认为可任意解释经典。他们恢复和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学者重视平民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术大众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创立起真正的平民学派——泰州学派。在授学传道过程中,平民儒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将“圣人”塑造成为没有特权的平民,还把自己打扮成“以先觉为己任”的新教主。

——摘编自陈寒鸣《论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材料三   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地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摘编自黄文杰、徐晓莹《王阳明与平民哲学的兴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平民儒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平民儒学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2020-04-2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学科网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
10 . 儒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演进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位之尊,可谓至极。然人主者“事天与父同礼”,法天承天以治人,其权力实以天意为根据而即受其限制。天权对君权之限制有二:一曰予夺国祚,二曰监督政事。前者为革命受命之理论,后者为灾异谴告之理论。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二程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他们认为理是先于气(事物)而存在的,“理”不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是理的体现,每一事物都产生于理,“天下只有一个理”。二程企图用总括天地万物的“理”来支配物质世界,把一切封建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他断定善愿两端都在一个心里,所以这种善与恶、人心与道心的转换,就在于人自己的内心,一旦心灵的遮蔽拆除,心灵就可以恢复良知本来的澄澈透明状态。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二程对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发展对儒学地位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主张如何拆除“心灵的遮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认为明朝社会动乱的原因,据此分析心学的政治意图。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儒学发展与中国封建统治的关系。
2020-07-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