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一言论
A.科学解释了自然界规律B.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D.主张致良知获得“理”
2021-11-27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的各种形态,并绘成了梅谱。他以扇形梅花联想到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
A.重视科学理论的探究B.坚持自省的求理方式
C.践行了格物致知主张D.规范了社会道德秩序
2021-11-22更新 | 2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宋明理学中贯穿着某种“终极关怀”,某种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完善自身,达到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意向。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据此可知,宋明理学(     
A.具有一定的理性与人文价值B.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
C.注重提升个人修养D.强调积累更多知识
4 . 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
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
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
2021-10-18更新 | 687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某高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A.先秦儒学B.黄老之学C.汉代儒学D.宋明理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写道“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大意是说,天下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不强盛就会走向衰落;治理国家若不寻求发展进步,已有的安定和谐就会遭到破坏,社会面临倒退。下列材料最能契合这种思想的是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D.“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道于老师孔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一思想,理学家程颢曾经指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
A.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B.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束缚
C.有利于和谐社会形成D.得到民众普遍自觉遵守
2021-05-07更新 | 285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备考金卷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传统理学认为圣人的道德标准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守仁则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王守仁的圣人观
A.悖离了传统儒家的道德主旨B.提高了陆王心学的地位
C.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代表了新兴阶级的意志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
A.个性自由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D.“致良知”
2021-02-02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标题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提倡儒家士子的生活方式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