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道于老师孔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一思想,理学家程颢曾经指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
A.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B.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束缚
C.有利于和谐社会形成D.得到民众普遍自觉遵守
2021-05-07更新 | 288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备考金卷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这一言论
A.旨在阐释先秦儒家经书字句B.体现了理学世俗化和实用化倾向
C.批判继承佛道唯心主义观点D.反映了儒学神秘化和繁琐化特点
2021-05-05更新 | 31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江苏地区专用)
3 . 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故有善有恶。为此,他主张
A.以天理来克制人欲B.善恶差别不能改变
C.存心养性发明本心D.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传统理学认为圣人的道德标准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守仁则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王守仁的圣人观
A.悖离了传统儒家的道德主旨B.提高了陆王心学的地位
C.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代表了新兴阶级的意志
6 . 儒家的治国理念对中国的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一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宋代二程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内涵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8 . 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被称为“阳明学”或“王学",在明朝中晚期成为主流学说之一。以下言论与其思想相关的是
A.“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B.“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C.“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2021-02-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
A.个性自由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D.“致良知”
2021-02-02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明代王守仁对于“狂者”推崇备至,认为“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这表明
A.内心反省是成圣的必要途径B.儒学将人格尊严重于优先位置
C.理学强调道德源于人的实践D.重建儒家理论信仰任务的完成
2021-02-0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