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B.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朱熹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号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而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随后,他在《通鉴纲目》中融入了许多与原作者完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此举意在
A.重塑南宋正统地位B.践行格物致知
C.化解儒学信仰危机D.倡导经世致用
2022-04-07更新 | 324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很多名人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下列名言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C.③②④①D.③①②④
2022-04-07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柳宗元认为,生植与灾荒是自然现象,社会的治乱则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预”,对“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刘禹锡则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人不能干预自然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据此可知,二人的主张发展了
A.朴素的唯物主义B.天人感应的思想
C.统合佛道的主张D.格物致知的方法
2022-03-30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朱熹盛赞并为之作跋的《程董二先生学则》规定:“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每条之下均提出具体要求,如“读书必专一”要求:“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相呼必以齿”要求:“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该学则
A.旨在引导学生考取功名B.说明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C.表明程朱理学正式形成D.重在规范言行提高修养
2022-03-30更新 | 416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一位北宋理学家“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典故“程门立雪”即与之有关。这位理学家(     
A.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B.被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C.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D.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2022-03-29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2022-03-26更新 | 851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再看朱子对于诸葛亮的讲法:“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武侯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孔明本不知学(法家思想),全是驳杂了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而朱子所重视的则是诸葛亮“一出于公”“以义为之”的心智。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朱子非但赞美诸葛亮的资质,对他的“本领”也是相当肯定的。“本领”是朱子论历史人物的重要概念,“本领”如何是朱子评论历史人物高下的重要标准。朱子认为“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在此基础上“方定得优劣”。

——摘编自张元《评朱熹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对诸葛亮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2022-03-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王阳明为弃儒从商的苏州人方麟撰写了墓志铭《节庵方公墓表》,其中写道“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之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这反映了
A.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的放松
C.儒家思想的时代嬗变D.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
2022-03-23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