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简介
李时珍
1518- 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
1525- 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
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3-18更新 | 36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王阳明针对当时思想界的流弊指出:“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据此可知,其解决流弊的主张是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存理灭欲D.知行合一
2022-03-1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在王阳明看来,“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据此可知,王阳明
A.背离了先秦儒学传统B.试图重建社会经济伦理
C.批判道德沦丧的现实D.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2022-03-14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陆九渊受朱熹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他对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义与利是"吾心"所"固有",而"志"即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动机.只要存平"志"。使向干"义",则斯人为君子,反之则是小人。朱熹对此大加赞赏。二者的认识
A.折射出士人的社会责任感B.受到"致良知"理论的启发
C.带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D.打破了传统儒学信仰体系
5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代社会的巨变促使其走向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九渊开创了理学思想体系中的心学流派。他亦认为“理”是宇宙的终极本体,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存在秩序,也是社会伦理的秩序。他的这种理论认同是在为现实的伦理规范寻找一种本体的依据,将伦理规范由社会扩展到自然,再反过来用以证明伦理规范的天然合理性。陆九渊的人文教育思想重在激活人内在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上,而朱熹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对人内在情欲的约束。

——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材料二   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说:“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他受林“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思想的启发,首先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林则徐将《四洲志》手稿全盘交付魏源,嘱其撰辑《海国图志》。他编纂《海国图志》时对外国史地书籍的辑录引用以及解读中,专门辑录涉及各国间矛盾的内容。他认为既然各国公然承认有“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则我国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

——陈先初、胡慧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再探》

材料三   到五四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的思想伦理革命,价值重建、观念革命至重要关键节点,文言文的危机日渐明显,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就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性改革。文学革命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取代言简意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新旧之争,就在课堂中、宿舍里到处展开着。在争辩之中,守旧论者的论据渐渐动摇起来了,不少的同学陆续转变到赞成新文化运动方面来。”

——张德旺《道路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陆九渊和朱熹伦理思想的相同点及心学的出现对儒学发展的意义。从修养论的角度,指出两人教育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揭开“中国开始进行的思想伦理革命”序幕的标志,并简述“思想伦理革命”的内容。②指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在教育领域的成果,说明文学革命的历史价值。
2022-03-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南宋理学家、文学家,累迁直秘阁学士;参与重修《宋徽宗实录》,编撰刊行《皇朝文鉴)、吕祖谦将儒分为真儒和愚儒,”徒诵训诂”“不知内省”者是愚儒,而真儒唯“实学”是求。“实学”者,乃济世之学。读史不应仅限于随事立论,更重要的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道理。他认为观古史而不知鉴戒犹如心有所蔽,照此下去,则祸不远矣。在“六经皆史”的基础上又有拓展认为一切实事皆是历史,皆可作为考察的依据,过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作为史料来解读,这就更加开阔了史学的观察视角。他说:“史,心史也,记,心记也。未有一物居心外者也。”黄宗羲高度赞扬了吕祖谦的史学成就,近代很多学者也都认同吕祖谦对渐东史学的功绩。

——摘编自王飞《吕祖谦的史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吕祖谦史学观点的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吕祖谦的史学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对于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王阳明认为,儒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伏羲的历史,《礼》《乐》为夏商周的历史,经与史并无不同。这一论述
A.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B.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C.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D.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王阳明在此强调()
A.自我修养的重要性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C.士人阶层的责任感D.君主制度的腐朽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明代,有官员因公务繁忙而不能常听王阳明讲学,因此满口抱怨。王阳明说:“你听了我那么多课,怎么还没开化,我何时让你放弃公务来修行?”王阳明意在强调(     
A.道德修养与实践相统一B.心学适应了市民阶层诉求
C.官僚体制阻碍思想解放D.格物致知并不能穷尽其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熹强调“圣德至道”,他认为:道是人人共同必由的道路;德是每个人自己要明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去践行的准则。这表明朱熹
A.强调人的主体地位B.注重内心的道德自觉
C.重视社会人伦和谐D.主张民众的礼乐教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