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3- 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一理学。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据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普通高中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的历史信息(经济角度或思想文化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05-2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

时代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故事原型为齐庄公袭莒,随征的杞梁战死,齐侯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杞梁妻不接受郊吊。
两汉时期故事的中心从“悲歌”变为“崩城”。
隋唐时期故事时间移至秦朝,“崩城”变成“崩长城”,与秦始皇挂上了钩。
宋元时期故事中的“札梁妻”改为“孟姜”,有关孟姜女的故事话本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故事演变为秦皇想娶她,她要求为夫造坟造庙和御祭,祭毕自杀,秦皇失意而归,各地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大量出现,得到文人学士的承认。

——据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
第二阶段秦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
第三阶段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

——摘编自黎池《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2019-05-15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文化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但文化主要有下表中的三个特性。

历史性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精神信仰的差异和影响,而产生出不同民族之间的互有区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
阶级性社会中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还表现在文化中。

——摘编自刘明翰《人类文明之火:世界文化史话》


阅读材料,提出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
2019-01-1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