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的历史信息(经济角度或思想文化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05-2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20-06-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人形成了一个顽固的看法:儒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帮凶,是封建社会或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两千多年来,历代封建王朝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专制统治,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其实,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一种批判精神,可以说就是反专制主义的传统。他们以对民的态度来区分圣君和暴君,反对君主个人独裁暴政,主张以道对君权于以一定的限制,认为治理国家,应以道为本,道比权位更为重要。

——摘编 自韩星《儒学是专制主义的帮凶吗?》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几千年来,伟大的伦理与宗教传统已经构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图景。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矛盾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休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平等与差别。如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平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向往、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

——摘编自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吕思勉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其一,周秦之变。先秦为封建时代,秦汉以后是郡县时代,“其情形显然是不同的”。其二,新莽败亡。自东周进入乱世,周秦诸子皆谋挽救世运,直至新室王莽推行社会全面改革失败,此后不再产生根本改革社会的思想和行动。其三,盛唐结束。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转变,唐中期之前未脱离胡化性质,安史之乱后则在政治与学术上恢复汉化,宋学虽大成于庆历之世,实则导源于隋唐之间,继盛于元和之世,到庆历间,已是其成熟之时了。其四,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优势遭到严重冲击,这可以说是旷古未有的大变局。

摘编自李波《吕思勉的中国史观》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公崇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关公的原型是三国时期将领关羽,忠于刘备,勇武善战,后兵败被杀。宋代以来,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关羽,其地位不断提高,拥有“帝君”“武圣”的称号。在民间信仰中关公既是佛教的罗汉,也是道教的护法,还是赐福与助财的财神,进而成为多个行业的保护神。关公人物形象“面如重枣”“五缕长髯”“夜读春秋”等,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小说《三国演义》。明清时期民间戏剧借助语言和表演进一步丰富了关公的形象内涵。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关公已由单纯的历史人物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和人格楷模。

——摘编自郑先兴《略论关公与关公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的关公崇拜现象提出一个看法,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

时代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故事原型为齐庄公袭莒,随征的杞梁战死,齐侯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杞梁妻不接受郊吊。
两汉时期故事的中心从“悲歌”变为“崩城”。
隋唐时期故事时间移至秦朝,“崩城”变成“崩长城”,与秦始皇挂上了钩。
宋元时期故事中的“札梁妻”改为“孟姜”,有关孟姜女的故事话本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故事演变为秦皇想娶她,她要求为夫造坟造庙和御祭,祭毕自杀,秦皇失意而归,各地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大量出现,得到文人学士的承认。

——据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
第二阶段秦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
第三阶段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

——摘编自黎池《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2019-05-15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