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材料二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究得而乘之。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才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生员论》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及各自的解决方案。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并说明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明末清初,顾炎武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
A.允许地方自行发行货币B.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C.中央应加强对经济控制D.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2022-05-24更新 | 467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2019-05-15更新 | 584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6次组卷 | 32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李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B.黄宗羲——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
C.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D.王夫之——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2022-03-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2016-11-27更新 | 229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8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2021-0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49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2021-01-29更新 | 469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容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甲.“致良知”、“知行合一”乙.“工、商皆民生之本。”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2020-03-01更新 | 69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