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3 .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4 .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秦 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董仲舒。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在治国中的体现。


(1)针对材料一的观点,若你是君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你会重用哪位思想家来治国,为什么?

材料二: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是文化的作用使然;“饿死事 小,失节事大”,座座贞节牌坊下压的是一个个呜咽的冤魂,这也是文化作用的体现。


(2)、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4)材料五作者提出了什么新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020-06-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质量检测历史(文科)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2019-05-15更新 | 584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其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出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6次组卷 | 3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惊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2016-11-27更新 | 229次组卷 | 2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日知录》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采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材料三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清史稿》

材料四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法治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