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此材料反映了黄宗羲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提倡“工商皆本”D.提倡个性自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致良知,知行合一
C.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者D.存天理,灭人欲
2021-02-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仁者,本心之全德”,“心之全德,莫非天理”。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以养民为本”,“爱莽民力”。

——摘引自朱熹《论语集注·为政》《中庸·集注》《朱子语类》等

材料三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理念就已萌芽。战国的《六韬》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记载;西汉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观念,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观已经形成。在治理模式上,“共治”表现为国家层面上的“君臣共治”和地方层面上“官绅共治”。

——徐亚文刘洪彬《共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荀子与董仲舒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
(2)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德治”思想。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朱熹“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3)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君臣共治”角度,以孔子、朱熹、黄宗羲为例,指出他们在“君臣关系”方面的思想主张。②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以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为例,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探索。
4 . 明末,王夫之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由此可知,王夫之主张
A.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B.以史学研究取代儒家经学
C.全面如实记录历史事实D.历史记录应关注底层群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欲善,而民善矣。”“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材料四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统治者的要求,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概括材料三的政治思想,并分析其影响。
2020-10-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史者垂于来今以作则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
A.史学应注重对过去的记述B.史学应重视“经世”功用
C.史学应遵循社会运行法则D.史学应突出史鉴的功能
2020-06-27更新 | 51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顾亭林诗文集》记载: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下列各项中,与材料反映的观点相对应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B.“经世致用”
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8 . 下表是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的相关言论。
“儒者之学,经天纬地”,学者“不为迂腐,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全望祖《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君子之为学”,“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经世之大略”,“所贵乎史者,述往以未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这说明三人都(  )
A.推崇格物致知B.主张以史为鉴
C.关注社会现实D.强调知行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王夫之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以下最符合两人的观点的是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青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文献记载:“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不应当以君主的是非为标准B.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C.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D.批判总结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