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2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下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公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四则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发展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是对儒学的怎样态度?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子•天下》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否有道理?请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摘自《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意志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2018-11-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材料意在说明李贽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D.僵化的程朱理学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2018-11-2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B.反省内心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2018-11-1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B.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C.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D.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2018-11-12更新 | 241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历史试卷
8 .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C.儒学思想适应了所有时代的社会需要
D.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2018-11-11更新 | 477次组卷 | 42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启蒙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法国18世纪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黄宗羲认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的主张。

伏尔泰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

请回答:

(A)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法国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性?两国的思想在实质上有何不同?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李约瑟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近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五十讲》

(B)结合所学的知识,请为李约瑟博士分析中国在16世纪以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2018-10-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10 .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革
C.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
D.经济发展改变社会观念
2018-10-26更新 | 256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县四中2018-2019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