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2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下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公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四则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发展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是对儒学的怎样态度?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腾讯时政新闻

材料二   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

——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材料三   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

4 . 人类文化在交融碰撞中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发展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物理机械、水利技术、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译书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多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 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材料三在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3)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举一例说明儒学是如何“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腾讯时政新闻
(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材料二     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
——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春秋以来到近代中国人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材料三       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三概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