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熹微晨光,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阅读下列某校历史学习小组研习笔记,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①,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②。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③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④。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

材料二: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⑥。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⑦。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1)材料一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历史叙述,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和历史描述的综合运用。请选出与上述四种叙述类型相对应的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序号。
2019-11-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材料二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卢梭是一场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3)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2021-04-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2)结合宋代科技发展成就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思想界出现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0-11-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史料,回答下列问题。

史料一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李贽说》

“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耿中丞书》

史料三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史料二中李贽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史料三归纳黄宗羲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2020-10-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材料三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要思想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多方面概括材料二、三所涉及的这两场运动的相同点。(至少三点)
(3)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2020-03-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鲷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二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晩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鳇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湖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曾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并说明理学的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3-03-1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启明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也只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现象。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善于继承前朝的典章制度,并与时推移,加以适当的因革损益,使之合于当世,便于应用。其生聚教训之策,更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内裕民生应视为安邦之本。在分配经济资源,在财产与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中,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这个制度文明背后的理念,是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人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摘编自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选择确立儒家地位的,并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以隋唐到明清的儒学地位为例,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明末清初的颜元认为人人都应该积极参加劳动。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作为教育内容,既培养出了善于制造器具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垦荒种田的能手。在课程实施的方法上,颜元提出与传统“主静”相对立的“主动”“习行”方法。此外,他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摘编自崔海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及其当代价值》等

材料二   为改变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观念,《共同纲领》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4912月,党和政府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1950-1952年,800多万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参加土地改革的同时,积极向劳动人民学习,在劳动作业中进行自我教育。此外,我国教育工作者还翻译一系列苏联书籍,推广苏联劳动教育的模式。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鼓舞了民众从事劳动创造的热情,激发了劳动积极性。

——摘编自李健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元对劳动教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我国劳动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实践的背景。
2022-07-01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普通民众需要的是衣食住行,需要的是家庭幸福,需要的是美好生活。谁要是恣意妄为,剥夺老百姓的这些权利,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反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平民与统治者构成一组矛盾。统治者不能敲骨取髓,不能离散百姓子女,不能好大喜功,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换取一家一姓的暂时繁荣。儒家亦不断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想让统治者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国家既要教养民众,又要制礼作乐,教化民众。

——摘编自韩金山、刘伟等《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