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明清之际的学者王夫之和戴震的有关言论(部分)。可见,两人的主张
记述出处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梁惠王下》
“理者,存乎欲者也”,人欲“生于血气”,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恶之知,皆根于性而源于天”戴震《绪言》(卷上)

A.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创新B.批驳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性
C.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与推崇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2 . 明代汪天锡辑录的《官箴集要》中特别强调,为官对上不欺君,对下不欺民,否则即为“滥官污吏”,要求“为政者,必信为主”,把忠诚、诚信放在第一位。这一说法
A.体现了传统儒学对政治的影响B.表明了对官员思想教育的重视
C.表达了民众对统治阶层的述求D.符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2021-05-09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这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学术界曾称这个时代的思想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或“社会批判思潮”,或“前期思想启蒙”。这个时代
A.是承古萌新、向内反思的时代B.深受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C.提出了使社会剧变的理论D.提出了缓和君相矛盾的方案
2021-06-28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清初学者阮元说:“自明季(明朝末年)空谈性命,不务实学,而此业(天文、算术)遂微。”士子们“束书而从事于游谈”,“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朝末年
A.经世思潮的萌发B.传统科学的停滞C.社会危机的加深D.社会阶层的固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其中以刘宗周的《人谱》最具影响力。这股风气的涟漪投放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具有公开性质的日谱的大量出现,而此种修身日记的内容则体现着道德的判断标准由内转向外,由虚转向实。

——摘编自程曼《“风”过而“心”动:清代政治压力引起的文化反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士人主张重建四民社会的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常国驱连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式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盖“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幼难逸。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规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闻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美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子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共同特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春秋战国时期,深入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建立了自然哲学丰碑的人物是老子。至宋明时期,儒学表现出佛道化倾向,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构建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相应的道德主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刻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及其如何处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概括宋明时期儒学佛道化的表现并予以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明清之际思想领域“持续不断腐蚀和动摇传统社会基石”的思想主张并进行阐释。
8 . 史载,康熙与群臣探讨程朱理学时曾不屑地说:"朕见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终日讲理学,而所行全与其言背谬,其可谓之理学?若口虽不讲,而行事吻合,此即真理学也。"由此可推知清初
A.最高统治者基本抛弃了程朱理学B.进步思想的潮流波及到统治阶层
C.统治者认识到学术领域存在弊端D.帝王认识到心学学术体系的本质
9 . 明代一位学者认为,教育的任务,乃至统治的任务,不是迫使人民服从一定的哲学条理或国家的规定,而是顺应人的天性之势导其向善。据此可知,这位学者
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正统
C.重视社会责任D.强调经世致用
10 .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只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人精神,疲软人筋骨”,“使人愚”,“兵刑钱谷,渺不知为何物”,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的主张,据此可知颜元
A.具有辩证主义的历史观B.反对君主专制愚民教育
C.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义理D.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