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孟子(战国时期思想自由风气的杰出代表)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被尊称为仅次子孔子的“亚圣”。晋朝以孔孟并举,到唐代韩愈则大倡道统说,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道统,由孔子直接传给孟子。宋儒用《孟子》配《论语》,更把孔孟这一说法固定下来。

——《中国儒学发展史》

材料二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战国的“思想自由”风气在秦、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14—18世纪欧洲的一例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国时期,欧洲十四、十五世纪,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相似的时代特征。
2021-05-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维新派的办报宗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期间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知识指出卢梭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材料三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是一九二四年在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庄严的声明。十六年来,国民党自己违背了这个声明,以致造成今天这样国难深重的局面。这是国民党一个绝大的错误,我们希望它在抗日的洗礼中改正这个错误。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主要内容。针对“国民党的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作了哪些努力。
3 . 注重法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职能是什么?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因而立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更高的权力。这一切就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是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并说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材料四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概述材料四的思想核心。并分析材料四中思想观点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
2016-11-27更新 | 3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