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1 . 14世纪以后,人文精神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如果是简单的“复古”,那就不是“再生”了。“文艺复兴”之所以具有开辟新时代的意义,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富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它具有一种把中古时期远远甩在后面的前进冲击力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它喜爱完全属于异教的古典文学,它的思想趋势是提升人性。但这不必然意味着人文主义反对上帝或教会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三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的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各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l500年以后的世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材料二反映文艺复兴运动有何特点?

(2)材料三中的“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是哪一国家?这个国家的政体是如何证明“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以弘扬的主要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有部分学者认为,启蒙运动可能并不充分,不能为我们所有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但它的确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指明了方向。该观点意在说明启蒙运动
A.有待于形成完整思想体系B.面临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C.需要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D.能够引导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1-04-19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主义”思想源于公元前3世纪初的古希腊,其关注的是人本身的生存和道德问题,它以普遍主义人性假设为基础描述跨越国界的、对人类的博爱,解决的是“如何对待异乡人”的伦理问题。至19世纪,世界主义思想逐渐盛行于欧洲。康德以世界主义法为基础,认为“世界公民”具有参与世界交往的权利,世界主义是超国家主义的,这里的公民身份不再只是代表一种国民属性,而是世界主义共同体中的公民。

材料二   “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是儒家世界主义思想的经典表述,也是梁启超天下思想的追求。他指出,所谓“天下”即人类全体,这是世界主义的真正本质。他重新从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沿着信家大同世界的主张,寻求世界主义思想的根据。在对“世界主义”的认识变化中,他再次闹释了“国家”概念,并在“国家”中观照“世界”,破除了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为“天下”的传统世界现。

材料三   当今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新兴大国,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2011年中国政府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的原则,也是中国奉行的世界主义主张。

——以上均摘编自王金良《大同、国家与天下-梁启超的世界主义思想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的特点,简析19世纪世界主义思想在欧洲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天下思想与当今我国提出的世界主义主张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我国奉行世界主义主张所面临的挑战。
4 . 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图1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作品中的三女神呆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的言论: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请回答:
(1)材料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从图1到图2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新发展。
(4)谈谈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教育状况
17世纪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