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之法”,而“天下之法”应“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天下之人完全可据“天下之法”而评论天下大事,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是义不容辞。黄宗羲一边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一边又郑重地提出天子、郡县官等都要定期到学校,“入弟子列”恭听由学校所代表的“民意”。在一定意义上,将各级政府置于某种范围的“民间”舆论监督之下。由此,黄宗羲进而申言“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政府应鼓励“四方上书言利弊”。这样,言路广开,“民意”上达,自由评议受到重视,国事民情统为一体,政通人和就相辅相成了。“公其非是于学校”,为进步思潮之勃兴亮出了鲜明的旗帜。

——摘编自罗华庆《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明确指出,只有人民才可以制定法律,封建君主言出即法“是一种恶劣的立法方法”。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这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他同时认为人民是根本不适合于讨论事情的,人民必须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立法机关,立法工作才能完成。孟德斯鸠认为不应该广泛地从全体人民中选举立法机关的成员,而应在每一个主要地域由居民选举代表一人。“人民对自己城市的需要比对其他城市的需要了解得更清楚;对邻居的才能比对其他同胞的才能判断起来要正确得多。”孟德斯鸠认识到,已接受选民一般意志的代表在立法期间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再接受其选民的特别指示。若事事征求选民的意见要以无限的拖延为代价,结果得不偿失。

——摘编自李建华、周建民《法的精神与法的规则-孟德斯鸠立法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19世纪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遭遇,并分析造成黄宗羲相关思想这一遭遇的原因。
2 .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教规B.用理性目光,审视人类社会
C.提倡科学归纳或实验的方法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2020-01-16更新 | 75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4-2015学年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二中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为法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他们对宗教道德的虚伪深恶痛绝,主张从人的善良天性出发,培养博爱的道德和对劳动的尊敬,在民主制度下对青年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由国家管理、为国家育人,教育与宗教分离。在启蒙运动以前,法国初等学校数量少,教学质量低,学校只是少数特权阶级及富贵子弟出入的场所。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这一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的教育法令来推进普及教育的实施。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增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促使学校为现实服务、教育与生活联系、理论与实际结合。

——摘编自刘晓兰《启蒙运动与法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教育的演变趋势。
2023-03-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科学革命)会出现在西方呢?……文艺复兴期间工匠的地位的提高,使工匠与学者之间自文明开始以来一向非常脆弱的联系能得到加强。……工匠拥有古代的旧才支术,并在旧技术上添加了中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发明。同样,学者提供了关于被重新发现的古代、关于中世纪的科学的种种事实、推测及传统做法……威廉哈维(1578-1657年)之所以能作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伟大发现,是因为他坚决不理睬对体力劳动的这种藐视。数十年间,他一直进行各种艰苦的实验。他切开从大动物到小昆虫的种种生物的动脉和静脉,谨慎、耐心地观察和记录血液的流动和心脏的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科学的进步通过广大公民的个人启蒙促进了社会进步。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19世纪被称为“科学时代”,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广泛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使人们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还导致发展演化的世界观形成,并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三古代科学的发展主要依赖学者的潜心研究,而技术的进步则主要依赖工匠 及其他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人员对各种实用技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和技术两相分离。 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开始相互联系,并逐步走向密切结合,技术在科学的指导和推动 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自人民版必修三教材《近代以来 科学技术的辉煌》)


(1)阅读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在牛顿、爱因斯坦、巴斯德、达尔文中选择两位,分 别举出其在近代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启蒙运动时代,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于 “理性”的质疑。
(3)材料三中“技术在科学的指导下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指什么史实?
(4)阅读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助推近代“科学革命”的至少三种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较,文艺复兴较为相当。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在十四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而十六七世纪中国的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态势。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其批判锋芒直指中世纪的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而中国明清之际诸大师也抨击了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等新的命题。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鳩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思想的共同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2019-11-01更新 | 461次组卷 | 2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启蒙主义者主张人的自由平等,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尊严,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包括皇帝。这一主张可概括为
A.天赋人权
B.人民主权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史林译《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徐继畲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同时人们也已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必要,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介绍。20世纪后,民主与科学得到进一步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   路德问道:“如果说出售赎罪券是为了修建教堂,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为了金钱,那么教皇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富豪还多,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而非要花贫穷,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据材料一,指出《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发表该言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的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13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9-11-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