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契约生活这一领域,官方主流文化习惯以“义利”关系来衡量人们实际契约生活中的具体交易行为。这种“重义轻利”观念的宣扬使得古代中国契约生活的道德性更为突出,在官方主流文化看来,契约的互惠性应该让位于契约的互助性,他们视契约为老百姓之间相互救助的重要手段。在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绑架”下,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缺少天然的商业属性,其被赋予了更多“救助”的责任。这就使得,如果“义字当头”,“利”就可以让位,甚至可以被忽略。而这种“义”需要到怎样的程度呢?似乎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最理想的“借口”,于是白纸黑字契约在“良心”和“道德”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你若较真,别人还会倒打一耙。

——摘编自万珊珊《从中西方契约文化看当今社会契约精神缺失》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封建经济关系的崩溃、罗马教廷的衰落以及新教的出现、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取代信仰的一致性、身份地位被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交往所取代,这一切变化导致非常重要的结果:一是个人主义的崛起,对个人的生命、安全、财产、自由等诸项权益的保护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二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前那种概念模糊的“神授”王权、“天赋”帝国被具体的、强大的国家统治权力所代替。近代最早完整地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是荷兰思想家格劳休斯,往后的斯宾诺莎以及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些人推开上帝、离经叛道,明确反对君权神授,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都相继提出了各有独立见解的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些思想家那里,有的利用社会契约理论来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但更多的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借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来论证主权在民、主权利民以及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来论证进步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罗国亮《试析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由来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契约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发表了一部政治思想类著作,并将其作为1753年应征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的参评论文。在卢梭的著作中,其影响力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头便表达了对日内瓦共和国的热爱与敬意——(日内瓦是)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卢梭思想中一些革命的成分,被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卢梭那里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它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又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马克思在卢梭异化理论基础之上,探索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并指出工业化时代,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摘编自郭芹《浅析马克思对卢梭异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不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继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发展。
2022-08-17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麻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优秀的民族文化最初深耕于民族忧患意识,后来扩展为全人类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在给腓德烈二世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恕我大胆地说,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感激你,因为你肯用心地以健全的哲学来造化一个注定生来担当指挥大任的人。只有在开头肯设法教导自己的国王才配称好国王,他们能分辨好人与坏人,喜爱真理,唾弃迫害与迷信。一个肯坚持这种看法的王子可能给他的国家带回‘黄金时代’……我期望阁下能一直保持您的个性,也期望别的君王能跟您一样。”到了普鲁士以后,伏尔泰发现这位哲学家国王并不像他自己标榜的那么开明,令他十分失望,最后从普鲁士逃回法国。

——摘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伏尔泰时代》

材料二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比较激进的,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中的专制和不平等,他常将“自然状态”中的人与文明社会中的人进行对比,其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最为典型。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过着一种没有私有观念的自由平等生活,因此他对“高尚的蒙昧人”推崇备至,通过与文明人对比的手法建构起一个比前人描述更为丰满的“高尚的蒙昧人”形象。他曾这样描述道:“漂泊于森林中的蒙昧人,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加害意图,甚至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

——摘自刘文明、彭鹏《法国启蒙思想家对新世界原住民的想象和建构》

材料三   浪漫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浪漫主义的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他们汲取了卢梭认为社会和物质的繁荣毁坏了人性的观点,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浪漫主义强调个性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单一价值,是推动民族主义出现的主要动力。

——摘自(美)唐纳德·卡根《西方的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述伏尔泰在腓特烈二世身上寄托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核心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卢梭对“高尚的蒙昧人”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并列举相关史实论证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比较激进的”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阐明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浪漫主义思潮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教会内部的虞朽堕落给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发难的口实。人文主义者将矛头指向教会,他们大声疾呼主宰世界的是人,而不是上帝或神灵。他们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神职人员的腐化堕落和黑暗愚昧,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他们反对神权,批判教会宣扬的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他们还直接揭露教会的腐败,攻击教士的丑行。人文主义者绝大多数都是宗教信徒,他们没有彻底抛弃宗教和否定基本教义,且大多承认神的存在。他们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主要活动。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它是唯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要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而获得和谐。”

——(古罗马)西塞罗

(2)概括材料二中西塞罗的思想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材料三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我们可以看到,新济贫法实际上是对旧有济贫法的——次重大变在救济方式、救济对象的确认以及具体的管理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变化。从旧济贫法到吉尔伯特法、斯皮纳姆兰法,政府的救济在不断的宽松,而新济贫法则一反常态,使济贫要求变得严厉起来。

——摘自百度百科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规定的主要目的。并扼要说明此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6 . 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二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据材料一,苏格拉底和孟子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美德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出现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哲学研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7 .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互相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年—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年—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年—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坤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那时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现出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3)结合材料三的图片,指出西方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表现和呈现出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2018-02-1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近现代史之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反馈试题
8 . 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七八世纪这两个世纪应该是欧洲文明进入资本主义的前期,这两个世纪是西欧发展的关键。
这个时期是一个很复杂的时期。要按我们中国人非黑即白的看法呢,那这个十七八世纪就没有光明可言。君主专制这四个字就解释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惯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内省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材料三   1991年十集电视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轰动全国。《外来妹》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六个从穷山沟来到广东打工的女性的不同命运。《外来妹》是最早反映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中的“外来妹”一词也由此走出广东,成为全国通用的词汇。
——改革开放三十年央视特别节目——《我们的三十年-我们身边的三十个细节》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从经济、思想与科技的角度,简要分析17、18世纪西欧历史是如何体现发展的“关键”和“光明”的。这一时代的末期兴起了何种文学潮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外来妹”(农民工)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涌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