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8世纪的一位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伟大目标。根据自然法则,根据理智,行政长官被赋予实现这个目标的权力。人民最大的利益是自由,它之于国家如同健康之于个人一样重要。这反映出该学者已经理性地思考(     
A.人的权力来源B.人与政府的关系
C.罗马法的价值D.政府权力的分配
2023-01-1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2 . 孟德斯鸠主张在民主政体中,立法权应归人民,因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具有自由的精神,都应该由自己来统治自由,所以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由此可知,孟德斯鸠主张
A.应践行古代雅典政治的民主精神B.政治自由推动了立法权威的贯彻执行
C.立法权的集体享有符合自由精神D.国家应重视培养公民群体的参政素养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注:在1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及两人政治主张,分析说明两人对中国形象看法不同的可能原因。
(2)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这一现象,给你什么认识或启示?
2021-08-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791年9月,奥兰普·德古热发表了《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它是法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份要求妇女权利的宣言。1793年,奥兰普·德古热被激进的革命者推上了断头台,她表示“女性可以登上断头台,她们也应该能登上法官席”。材料表明
A.启蒙运动使女性思想趋向保守B.法国大革命实现了妇女的解放
C.天赋人权的理念在斗争中传播D.女权观念得到各阶层广泛认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史学家认为:“即使卢梭的忠实读者,也都是家境富裕、有教养并且有文化的中产阶级……启蒙运动关注改革,而改革就免不了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该史学家意在强调启蒙运动
A.导致大革命爆发B.违背自由平等的精神
C.存在阶级局限性D.缺乏对外扩展的条件
2021-02-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孟德斯鸠认为国家应由君主一人根据法律,依靠一些中间的、从属的权力进行统治。伏尔泰认为英国式政府的可取之处在于:下院议员、爵士、君主间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两人均
A.认同直接民主制B.提倡限制君权
C.宣扬天赋人权说D.主张民主共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卢梭看来,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出于担心社会秩序被破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自由和利益,是一种被动行为。“人民需要首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由,而不是为了让首领来奴役他们。”该观点
A.倡导建立完全平等的契约关系B.强调了公共权威应具有正义性
C.指明依靠君主实现自由的途径D.表明了人民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8 . 1755年,号称“虔诚之都”的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在科学家对地震原因展开思考与探索时,启蒙思想家则借此倡导人们反对宗教和迷信。教会关于“上帝惩罚”的解释受到普遍质疑。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A.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带有偶然性B.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全面冲击
C.自然灾害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D.突发事件加速科学理性思想的传播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非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书信集》

材料三   中国这段长久的历史有一点特别引起我注意,就是中国的一切几乎全是可能的、自然的。我佩服他们什么事都没有一点神奇的意味。……为什么别的民族(具体指的是希腊、罗马等民族)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来源呢?到处只有神道的显形、诏谕、奇迹、巫术、变形、穿凿附会的梦境(对于)骗子的寓言,我只有痛恨。

——伏尔泰《天真汉》

材料四   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保留了儒家忠孝观念,强调儒学一贯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有哪些?指出他们的思想如何塑造了东、西方的文化传统?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阶级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陈独秀提出此观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陈独秀和伏尔泰批判传统文化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两者的政治诉求又有何相通之处?
(4)根据材料四,归纳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保留儒家思想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维新中“融入了大量日本传统和文化”的举措。
(5)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4-1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一群勇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分子的运动。……既然艾萨克·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自然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那些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股进步思潮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知识分子们批判锋芒直指的对象,孟德斯鸠和卢梭“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代表性思想成果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四位“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知识分子。并回答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020-04-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