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两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



(3)如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两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史学的转变

1819世纪,欧洲史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撰写历史著作,后人往往把他们称为“哲人史学家”,并相应地把他们的历史著述称为“哲学式历史学”。“哲学式历史学”的史学编纂在空间上越出传统地域,开始把西方人目力所及的东亚和大洋彼岸、中南非洲等囊括到世界史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史。伏尔泰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时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精神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艺术和祖国的事件。”

19世纪,欧洲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史学研究不再是文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属,而是变成一门自主的学科。很多史学家强调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认为任何人都有权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摘编自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进行评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得益于17世纪的启蒙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18世纪见证了一场被称作“启蒙运动”的文化变革。启蒙运动不仅盛行于英国和法国,也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的回响,它甚至穿越大西洋传播到了美洲殖民地,从而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了深刻的批判,成为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并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石。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1)据材料一,指出启蒙运动成为一场“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对当时政治进行批判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往往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

——摘编于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异教土壤都是应受天谴的,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世界之外。中古时期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到了18世纪,伏尔泰著《风教通议》时,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并把欧、亚、非、英几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希罗多德与司马迁对世界历史认知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世界历史认识的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欧洲的精神继续从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理性下降到形而下的尘世,成为偶然和杂乱的感觉经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都声称要服从理性的节制,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他们是沉思的学者。启蒙思想家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进巴士底狱。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他们不再像17世纪那样用理性去证明和限制宗教,而是像人文主义者那样断言宗教是荒谬和欺骗。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材料二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他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主张开明君主制。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摘编自雅瑟《伏尔泰:法兰西思想之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并说明其实践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粗略地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和社会全貌一一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一一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马克思高度肯定卢梭关于私有制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论断,并且认为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加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是造成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重要原因,私有制不仅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最终还会导致资产阶级自身的灭亡。所以,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是消除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所有制,建立一个社会物质资料人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一摘编自韦宇婷《马克思对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梭不平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其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超越卢梭思想的表现。
8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连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启蒙运动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转换。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路德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根据材料三,归纳启蒙运动对自由追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权宣言》明确地表达了国家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的进步思想。这一思想对提高国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主体地位,推翻主权在君的封建专制统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二   旧制度死亡,万劫不复;但是人们不可以以为在旧制度的废墟上,不会再建起专制暴政或无政府状态:这是大革命的私生子;只有自由才是大革命的合法女儿,在上帝的帮助下,自由有朝一日终将驱逐僭越者。

材料三   这场(法国)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材料四   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权宣言》提出了什么思想,并概括这一思想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革命的私生子”和“大革命的合法女儿”各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的主要作用。
(4)材料四阐述了卢梭哪些思想主张?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学教育一派在明清两朝,即使出现官方扶持的情况,也不能占据主要位置。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理学与心学。不过,实学由于其主流反对理学、心学的空疏虚浮,倡导功利主义思想,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民主进步思想的形成,因而无疑体现了儒学的一个方向,客观上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实学教育家的思想不过是有感于理学、心学于经济于政事无补、光培养虚妄空疏的人才的情况,而期冀以恢复先儒传统,重新振作儒学经世致用一端罢了。

——摘编自林李楠《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材料二   在这个文化转型的漫长过程中,1516世纪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文化变革活动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萌动。但是旧的文化尚未死去,新的文化也未壮大,双方仍然相互撕咬着纠缠在一起。到了17世纪,宽容精神、国家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勃兴已经基本上决定了这场旷日持久战斗的胜负,但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最终凯旋曲一直要到18世纪才被启蒙运动奏响。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实学思想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5~17世纪中国实学思想和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