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崔卫平:能向我们读者概括谈谈,当我们谈论启蒙时,是谈论什么吗?
陆碧娜:谈论启蒙(启蒙思想)就是谈论对权力的批判,是对于权力的理性批判。启蒙不是一个方案,启蒙是一个提问题的方法,一个特殊的手段和角度,尤其是提出政治的问题。你总是可以看到事情明显地受到利益主导,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种种利益,但是启蒙对此采取始终不渝的批评态度。因此,启蒙不意味着曾经发生的,而是始终活跃的一个东西。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
——摘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17日)《访陆碧娜教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这一观点。
2013-09-09更新 | 5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甘肃兰州市高三3月一诊文综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一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
与之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
(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规避无限制的个人自由。评述启蒙思想家在这两方面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运动一般被公认为纯粹的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没有利用过也无须利用任何来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按此逻辑,启蒙运动所构想出的包括现代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部现代性,乃至建筑在启蒙原则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纯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可是,西方文明在锻造现代性的时候远不是这样“自足”的。启蒙思想家们看到了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他们还看到了佛教、道教在中国都可以自由传道,这在他们心目中是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由此可见,启蒙运动的核心信念——“自由、平等、博爱”的奠立,就曾得到过来自远东的中华儒家文明的支持和推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三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宇宙规则与道德法则均不可违背B.宇宙规则与道德法则融为一体
C.体现了18世纪前后人类对新知的追求D.道德定律与宇宙规则都在人心
2010-05-31更新 | 6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苏扬州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5 . 1690年,洛克出版《政府论》第二卷。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决定共同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利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据材料判断,下列评述恰当的是:
①洛克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②洛克正确地揭示了国家的起源
③洛克想以此为英国革命辩护   ④洛克的思想推动了英国革命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