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卢梭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下列对他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提倡自然权利说和开明专制,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②提出三权分立说,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人
③提倡共和政体,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
④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说道:“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力。

—摘自《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1820——194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国际美元一<1990年>)

—摘自《中华百年祭1820——1945经济图文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17、18世纪中国的看法,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评述这一看法。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18-05-19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5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技的进步要依赖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每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请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社会进步原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在评述欧洲某时期的社会现状时说:“这是个受无知和迷信牵制的世界。社会有两股非理性的强大势力,一是教会,即天主教廷;二是国王,那位绝对专制的一国之君。他们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摇,靠的就是人民的无知。”为此,欧洲兴起了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政治自由”的含义。为此他对国家权力的构建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核心思想,评述梁启超与孟德斯鸠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与影响。
6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论
史实
1517 年爆发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的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 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
2016-11-27更新 | 3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滕州第十一中学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7 . 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
(2)据材料一、三,说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美国立法实践中的体现?
(4)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启蒙运动显然影响了(南北美洲)……约1808年前后达到成熟的整整一代人,导致了争取独立的斗争。……正是托马斯·杰斐逊宣布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全球通史》
……(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革命原则?启蒙思想对美国有何影响?为什么说联邦宪法“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材料二 比起一个美国在决定全球事务方面继续拥有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大的影响的世界采,一个美国不占首要地位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暴力、更为混乱、更少民主和经济增长更困难的世界。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首要地位……也是保障自由、民主、开放经济和国际秩序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的关键。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997年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析材料二中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014-03-05更新 | 10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10 . 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一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问题:
(1)概述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世纪中国文明。
(2) 推动欧洲把中国“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 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其提示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