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哲人的实践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作者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说出判断的依据。
(2)这些哲人发展起的“一系列革命的原则”主要指什么?
(3)你是否同意“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说明理由。
2019-11-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
2 .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请回答:
(1)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指出材料中“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这一观点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1)结合材料一请对孟德斯鸠中国 “历史悠久、国家稳定”原因的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与孟德斯鸠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上的认识有何本质区别?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霍尔巴赫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依据道德。”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点,只有中国例外。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由于气候和土壤性质的关系,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贪得欲。在任何时代,中华帝国则是帝制、专制主义、奴隶制的组合,欧洲因此而显示了它的自由……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么,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唯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行为。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评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态度。
(提示:答案应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
2019-02-1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二模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专制、羡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
7 .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出要彻底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全面学习,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指出不同政治制度对各自历史发展的相似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2016-12-1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欧洲
人物著作人物著作
李贽《焚书》《藏书》霍布斯《利维坦》
顾炎武《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城志》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论法的精神》
王夫之《船山遗书》《读通鉴论》卢梭《社会契约论》《论科学技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狄德罗《百科全书》
唐甄《潜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9-05-08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0 . 以下是东西方学者有关君主的言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言论
发表者
发表时间
出处
“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公,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韩非子
公元前3世纪后期
《韩非子》
“对于国王和王国(制度)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制度更好、更审慎.再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安全的了。”
马基雅维利
1513 年
《君主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
1663 年
《明夷待访录》
“国王的私人利益首先就在于人民是软弱的、贫困的,并且永远不能够抗拒国王。……专制制度之统治臣民并不是要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要使他们贫愁困苦以便统治他们。”
卢梭
1762 年
《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16-09-2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