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古代雅典中的智者学派最初以讨论宇宙本原为主,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一时期,他们更多关注起人的本身和个人修养上来。这反映出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自然崇拜B.宗教信仰C.政治理想D.人类自我
2022-06-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他认为任何美德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苏格拉底这一观点(       
A.与智者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B.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主义因素
C.强调了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D.知识和美德是在本质上相同
2022-06-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B.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C.教育能使人认识美德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2021-11-01更新 | 396次组卷 | 6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对神的信仰是真诚的,但是其信仰的具体内容不是基于宗教文献、宗教传统或宗教仪式,而是出于他自己的思索、考察。”可见,苏格拉底
A.不满社会现状B.以神为主要研究对象
C.具有理性精神D.事实上反对信仰宗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仰神,并由此受到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他被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上表明(   
A.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受到了处罚D.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2021-05-14更新 | 279次组卷 | 40卷引用: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2021-01-27更新 | 40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在继承尚周“明德镇罚”思想以及春秋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为政以德。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为政者作为德治的主体,其政治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作用。孟子遵循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没有完全否认法治的作用,只是强调德治才是治本之举。正因如此,儒家主张教而后刑,强调对臣民道德教化的作用,视“明德慎罚”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历代儒家的德治思想,都把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和修身作为实行仁政德治的前提,利用统治权威将道德伦理入法实行儒家伦理法治化。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柏拉图认为,为了要达到善,必须有知识。只有掌握了智的人才能够有智慧的治理好国家。法律的目的在于追寻美德,培育有德性的公民。亚里士多德为了达到政治的至善,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一个城邦治理应该以公正的法律为准绳。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必需的和有用的知识,还要着眼于培养公民的美德。公民能否实际地成为守法的公民,主要是看公民是否县有相应的美德。道德之治成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和理想,而法治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和理想的必要手段。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西古代德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西古代德治思想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D.理念是万物本源
2020-11-20更新 | 168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康杰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
2020-11-20更新 | 328次组卷 | 100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期12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苏格拉底指出:“我到处奔波,秉承神的意旨,检验每一个我认为智慧的人,不管他是公民还是侨民。如果他并不智慧,我就给神当助手,指出他并不智慧。”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拜B.关注公民的现实生活
C.鼓励人们去理性思考D.批判了雅典民主政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