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下图是拉斐尔的名画《椅中圣母》,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A.用母爱彰显人性,富有人文气息
B.以神灵哺育凡人,赞扬神的伟大
C.用色彩装饰画面,具有浪漫情怀
D.以个体映射社会,表达生活憧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4至15世纪中期,英国教育由站在新视角下解读中世纪经典著作的伊拉斯谟文雅学识教育开始向以培养人的美德为重点的绅士教育转变;16世纪后期,英国教育更多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英国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刺激了近代教育兴起B.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C.文艺复兴运动已在英国渐趋推进D.科技进步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
3 . 阅读下面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幅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它们
A.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一脉相承
B.都提出了鲜明的政治斗争目标
C.分别代表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发展和传播
D.分别反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2021-04-1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6世纪初德意志的伊拉斯莫在《愚人颂》中写道:“他们不识字,因此他们把不读书看做是最大虔诚。当他们在教堂中像驴叫似的高声朗诵圣经时,他们只记住它的词句,并不理解其意义,但是他们以为他们正是把最润滑的香油抹于上帝的身上了。”对这段话解读错误的是
A.辛辣讽刺了教士的愚昧无知B.大胆揭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
C.是文艺复兴转向高雅的体现D.为宗教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世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更突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者张椿年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摘编自【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承担的共同历史使命。
6 . 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摘编自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A.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B.工业化时代呼唤民主政治
C.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D.政府的言论控制日趋解体
7 . 对下面时间轴呈现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③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④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⑤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③⑤
8 . 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2019-06-10更新 | 5179次组卷 | 57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双周考历史试题

9 .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阅读材料,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包括趋势、阐述和结论三个部分;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8-11-12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第二中学、郧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三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