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核心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但丁在神曲《天堂篇》中借助对旧日佛罗伦萨庄严朴素的礼赞,批判当时的奢靡之风:“那时的佛罗伦萨还曾是和平、简朴和廉政的,她没有项链、手镯,没有金冠头饰,没有华丽刺绣的衣裙,没有丝带缠身,没有这些耀眼夺目的装饰,但却胜过那穿戴之人。”这反映了
A.文艺复兴巨匠关注社会现实B.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C.经济发展促进了个性解放D.基督教禁欲主义时代结束
2022-03-05更新 | 4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热身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背景人物主张
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兴起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等反对教会神学对人的束缚,凸显人性尊严,追求现世幸福
17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专制王权日益强化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抨击君主专制,制定法律应合乎理性、三权分立

上表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 . 发生于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直到公元1500年,欧洲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1300年的水平。面对疫情,人们希望能以忏悔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都无济于事。据此可以推断“黑死病”后的欧洲
A.劳动者的工资下降B.地主阶级获利丰厚
C.教会权威明显削弱D.宗教改革波及全欧
4 . 据考证,12世纪至16世纪,意大利人把原本菱形的、繁复的、扭曲的(拉丁文)哥特字形改成了简易的半圆形,从而创造出了圆哥特体,而此时书籍中的大写字母则多用简洁明了的方书体。这些字体的出现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B.改变了近代欧洲书写的材料
C.促进了书画审美价值的变化D.推动了书籍装帧风格的更新
5 . 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支持一种基于实际观察和有计划实验的“科学方法”,认为假说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成立,从而取代对权威之言的绝对膜拜。这一“科学方法”
A.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B.推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
C.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D.消除了神学在社会上的影响
2022-01-2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十四世纪,英国的约翰·威克利夫强调教会权力来源于神。他认为人类社会最初生活在淳朴的公共状态之中,后来由于人类道德的败坏,上帝才创立世俗统治权,有了世俗统治权之后,教会才产生。他旨在
A.强调公共意志B.否定教会权威C.倡导信仰得救D.确立王权至上
2022-01-21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意大利人在14世纪以前并没有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巨大而普遍的热情来。这需要一种市民生活的发展,需要贵族和市民必须学会在平等的条件下相处,而且必须产生这样一个感到需要文化并有时间和力量取得文化的社交世界。”材料主要说明
A.市民的选择决定了文化的取向B.思想变革需要社会环境的推动
C.思想解放需要平等的政治环境D.新航路开辟推动文艺复兴开展
2022-01-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的黑死病夺去了欧洲2千万到3千万人的生命,重要的是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的工人也减少了他们的劳动力供应,1349年英国秋天收割的时候,地主们只能花双倍的工钱才能雇到人手,在整个中世纪,消费品一直供不应求。黑死病促进一部分人认识到在死神面前,贵贱都是平等的,人们冲破了教会的禁欲观念,此时的意大利和欧洲呼唤人性的解放。

——摘编自王红印《浅谈中世纪西欧黑死病的影响》

材料二   1932年日本将国内的细菌实验室搬到中国满洲,在这里使用大量中国健康的活人做实验,并多次组织远征队,将染有鼠疫等细菌的跳蚤和食品,用飞机在中原和江南、福建一带广泛散播,导致许多无皋百姓惨死,旧中国某些地方本身就有鼠疫霍乱流行,中国当局难以一下子区分是自然疫病流行还是细菌武器攻击。1939年日军还向苏军阵地发射了装有细菌的炮弹,致使这一地区发生了传染病疫情。19446月,美军对日军占领的塞班岛进行严密封锁,日军首脑见大势已去,竟然丧心病狂地实施人体病毒武器。

——据金成民《日本细菌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研制和使用细菌战的特点。
2022-01-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伊拉斯谟《谈话集》写道一个故事:在一次海难事故中,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乞求圣徒保佑,许诺报答的誓约。而只有一位母亲保持平静与尊严,怀抱着孩子,默默祈祷,最后只有她获救。这主要反映了
A.基督教权威的逐渐衰落B.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C.理性主义思想全面发展D.变革时代的思想混乱
2022-01-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实践的高效性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即使今天,先秦民本思维、政治主张仍展现出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党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当代,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华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   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它反对将人格集体化、模式化,注重个性多元化。在历史上,这些思想推动了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生活。由于历史局限,人本义在探讨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将人视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而是将人视为超时代、超社会的抽象人,并根据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原则去理解和说明现实社会中的人,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对人性的认识陷入唯心史观的困境,也必然解释不了人。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主要内涵,简析儒家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