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分析“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其进一步说明。
2021-12-04更新 | 235次组卷 | 3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2 .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二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思想主张
伏尔泰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材料三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

——(美)威尔逊《国会政府》报告


(1)指出材料一中的核心思想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3)材料三中提到的宪法指什么?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宪原则起源于哪一位启蒙思想家?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021-09-1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材料二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材料三   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20世纪除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3)阅读材料三,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021-01-2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于康熙元年完成的《明夷待访录》,被后世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是早期启蒙思潮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而现实的社会往往正相反,“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已,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未得天下之时,“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个人之产业,”既得天下之后“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引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所以,如果我们撤开社会公约中所有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最高的公意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在这种结合行为的刹那间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用来代替每个订约者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与大会中所有票数相等,而共同体以同样的行为获得到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摘自《旷世名典》

材料三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卢梭主张的主要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简要概括中法两国产生类似思想的历史因素。(答题时注意历史因素类的规律性作答)
(2)卢梭和黄宗羲都是所处时代思想家的代表,但其思想的历史作用不同,概述其思想作用的主要不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2019-12-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

治法明,则官无邪。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这样,及时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恩格斯1891年《<法兰西内战>导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思想家关于约束权力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是如何防止滥用权力的。其主张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恩格斯约束权利的主张。
6 . 在18世纪的欧洲,人们对启蒙运动,存在在着不一样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卢梭不仅是启蒙思想家,而且是反启蒙的启蒙思想家,是启蒙思想的自我批判者,他在批判启蒙思想的同时构建自己的思想。

——摘自曾誉铭《启蒙的自我批判:论卢梭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   在《罗马书》中,保罗认为如果想获得救赎,就必须无条件地相信耶稣;这与贺拉斯的“敢于认识”相对立,而这一格言被康德视为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明确表述了信仰上帝与启蒙运动的运用理性之间的冲突,并意识到这种冲突是难以克服和不可避免的。在最终试着去澄清他所谓的“启蒙”的含义之后,康德也并不能回避“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这一关键问题。他同时代的人都热切期盼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康德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并不是。

——摘编自【意】文森佐·费罗内著《启蒙观念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自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被康德视为启蒙运动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口号的认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论证“18世纪是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美德即知识”。

材料三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四   伏尔泰把上帝比作“两足禽兽”,把天主教会称作“民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将罗马教皇说成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会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二分别是古希腊时期哪位先哲的思想?

(2)材料三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

(3)依据材料四,指出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启蒙运动的核心。

2018-11-2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

10 .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又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人士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士人阶层的多领域探索。

材料三   法国波旁王朝视庶民如草芥,一些启蒙思想家“各奋于学文,各发为议论,以天赋之才为贵,不以人授之爵为贵,中下民之困顿,烛世间之情理”,于是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高毅、徐前进《中国语境中的欧洲启蒙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