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始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中,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此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他们的思想直接成为西方近代自由主义者关于民主基础上的法律和“法律下的自由”的思想渊源,以及建立法律统治的正当理由。从此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构成了西方法治理论的精神底蕴。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古希腊先哲的贡献,分析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成为西方人文精神源头的原因。

材料二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及其作品

作品作者内容简介
《歌集》彼特拉克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波吉奥人生的目的就是赚取财富,而不是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的美德与尊严》
曼内蒂
“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上帝不仅赋予人以伟大的力量,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力,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他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的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3)根据材料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2020-05-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面世,引起了法国社会强烈的震荡。拿破仑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


(2)结合所学,为拿破仑的观点提供依据。

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认为“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认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主张政府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结合所学,指出上述两种经济主张的区别,并分别说明这两种经济主张的背景。
1915~1923年1938~1945年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4)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2020-03-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北京市西城区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材料一

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第134条依法订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仅得由当事人双方相互的同意、或根据法律许可的原因,始得取消。
第544条所有权为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法律及规定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1101条契约,为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另数人承担给付某物、作或不作某事的义务的合意。
第1384条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之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之损害,均应负赔偿之责任。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_______________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_______________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4 . 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明清两代出现了具有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并批判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工商皆本”的观点。


(1)简述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产生的背景。
(2)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的精神解放的过程。从下列图片中任选一幅,撰写说明词。(应包括历史时期、主要内容或思想、评价等方面)。

井冈山是红色旅游的著名景点。当地导游在讲解时说:”果果说上海把马克思主义接到中国,那么我们井冈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


(3)结合史实说明“并同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
2020-03-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1年高三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知识和思想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 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一切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真理,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被人们奉为规矩的常理都能在论辩中被推翻。

——摘编自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人谈话和思考问题, 以此来追问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他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 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谈谈他们思想形成的背景。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巨著《百科全书》全面肯定过去一个半世纪以科学和实验哲学为主导的思想巨变,将其中主要人物如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和他们的大量贡献罗列出来,宣告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一个与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而且可以与之相颉颃的新运动、新传统, 而《百科全书》的使命,正是要为这个运动树起鲜明旗帜,凝聚各方力量。《百科全书》发扬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新科学、新哲学,除了科学和文艺以外,它还包括大量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艺”辞条,诸如“黄铜”“水泥工艺”等等,其分量可能占到《全书》整体四分之一。贯穿《百科全书》的一个核心词语是“理性” (reason):即知识之进步必须以理性为准绳。牛顿的大发现使人们意识到人可以凭自己的智力来解开宇宙最深层的奥秘,掌握大自然最精确的规律。这样的话,传统宗教、政治观念自然也就失去它们的神秘光环,而变为可以自由批判、讨论,甚至断然改变的了。

——摘编自陈方正 《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的主要内容,说明其编纂的影响。
2020-0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材料二:

时期人物主张
6世纪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17世纪早期格老修斯(荷兰思想家)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17世纪晚期洛克(英国思想家)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18世纪卢梭(法国思想家)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材料三: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思想文化的演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成都西汉文翁室授经讲学图

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而武帝却往往被指责为具有法家之风。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伊佩霞 《剑桥插图中国史》


(1)依据材料说明西汉“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十日谈》

《社会契约论》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伏尔泰

牛顿

但丁

柏拉图

彼特拉克

孟德斯鸠

《物种起源》

《理想国》

苏格拉底


(2)阅读上表,从“西方思想文化进步”的某个角度,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示例:

主题: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复苏

关键词:但丁、彼特拉克、《十日谈》

添加的关键词:达·芬奇

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在上海,陈独秀等于1920年5月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3)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中国思想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影响。
2019-12-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9年高三春季会考历史试题
8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是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是人人可以享受的。“自从人们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量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2019-12-2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明的进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历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
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
材料三:“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年10月)
材料四: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
----肖璞一兵《科索沃战争告诉世界什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卢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当然是对的”?
(2)材料二是如何阐明“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人权问题国际化”,试结合两则材料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10 . 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155~220年)墓
海昏侯刘贺(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侯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68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北京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