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复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材料二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的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区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中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强调理性、不重神学思辨的思想体系,并将中国的政体机制(如官僚体系、科举制度)、道德意识和哲学思想,都加以美化。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出版《中国近事》,认为中国有令人赞叹的道德和自然神论的哲学学说。这些启蒙哲士,通过间接地理解中国文化,撷取其需要的部分(理性),其理解虽有误解之处,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仍有重要意义。不久,随着欧洲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态度由称颂变为轻视。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不乏创造性之反应,先经主观的体会与选择,再益以推理与联想,虽常不免曲解,但有时竟达成真实的领悟。具有理性之官绅主张折衷与调和,使固有知识与新观念融合一致。而同时更有人歆慕西方新知,主动吸收并予传布。1900年之前,先知先觉者对西化辩护之理论,大致有以下四种:西学源出中国说;托古改制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启蒙思想家学习中国相比,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不同之处,谈谈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本质区别并分析两种进步思想分别被称作“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1次组卷 | 53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一一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   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排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裁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判”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一次社会动荡、思想变革的历史时期。相对于春秋战国那个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轴心时代”来说,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之酝酿则较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至少晚了一二百年。这个时间差导致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呈现“前慢后快”的变化节奏。当中国知识精英觉悟到西方在科技、军事、经济、政治诸方面领先于中国时,遂急剧酝酿了变革图存的思想,这一思想变革始终充满着巨大阻力,然而也正因为这些封建遗老遗少、独裁专制者不遗余力的对新思想的攻击和污蔑,才让新思想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和战斗力。从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何启等早期维新派,从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派,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到五四运动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共产主义者,一代接一代思想者前赴后继、殚精竭虑、艰苦探索,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他们对历史的进步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成果对今天我们的理论建设和现代化事业仍有重要启迪作用。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思想遗产的整理》

材料二   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之日起,就有了反启蒙运动。反启蒙运动的情况是复杂的,不过归纳起来真正对启蒙持反对态度的思想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带有较浓厚的前现代色彩的保守主义思潮,它反感于启蒙对宗教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破坏,并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敌意而仇视启蒙,代表人物为埃德蒙·伯克、德迈斯特、巴吕埃尔以及后期的尼采;二是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自由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应该对20世纪的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以及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负责,代表人物为以赛亚·柏林、雅科布·塔尔蒙,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及法国解构主义者福柯和德里达。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启蒙运动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外思想变革的认识。
2020-08-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解读
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意志自由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世纪法国思想家蒙泰涅认识自由论迷信和宗教狂热是科学的敌人
17—18世纪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思想自由论想方设法控制人心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

——摘编自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A.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B.工业化时代呼唤民主政治
C.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D.政府的言论控制日趋解体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吕世伦《当代法的精神》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认为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20-06-24更新 | 53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