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举例说明。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中国儒学虽为国家宗教,但它博大而无所不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他将儒家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崇尚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的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孔子启蒙伏尔泰,伏尔泰启蒙西方。
1778年2月10日,当84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 ,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时是伏尔泰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不久,他便病倒了,于同年与世长辞。临终前,伏尔泰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说,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堂这边上天堂;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头悄悄溜走。伏尔泰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精神王子”。雨果曾这样说过:“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伏尔泰进行简要评价。
2017-10-2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曾在整个西方知识分子的心灵中建立起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赋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在今日世界仍具有推动力。这两个观念是:一、自然秩序的观念,在不规则与混乱的表象下,自然是有其一定秩序的;二、人类天赋的观念,这种天赋最好称为“理性”,恢复“天赋”之道,只要提倡健全的,即理性的教育即可。

材料二 1764年,伏尔泰认为,“法国人什么都要晚一步,但他们终于也赶到了。启蒙之光已普照大地,日益深入人心,以至于稍有动静人们就会奋起”“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在为一场必将到来的革命播撒种子”。法国大贵族塞居尔说道:“伏尔泰吸引了我们的智力,卢梭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看到他们攻击旧体制,暗中引以为乐。……我们同时享受贵族阶级的利益和平民哲学的愉快。”贵族出身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揭示了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政治自由,而自由就是每个公民有权去做法律许可的事。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主要不是一个政治运动,而是一个思想运动。它寻求的是改革,不是革命,它的对象是受过教育的阶级,不是群众。除了卢梭以外,它对群众是表现出一种既蔑视又不信任的态度的。

——摘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科学理论突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