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反对天主教神学来追求现实幸福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要求。为此,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一时代要求下产生的。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政治蓝图。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较为彻底地荡涤了法国封建的污泥浊水,革命中推出的“自由、平等”的响亮口号成为指引历史前进的光辉旗帜。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向旧制度宣战。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家描绘的政治蓝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的渲染下所弥漫的复古与创新的气息,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为近代科学建立了良好的治学传统。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削弱了对宗教世界的过度关注,转而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经验,促使人们对自然的兴趣。艺术从中所感悟到的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及其二者的结合,为近代科学的另一传统即分析传统埋下伏笔,并在事实上为近代科学准备了完善的科学方法组合: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完美结合。

——摘编自杨渝玲《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产生的艺术背景》

材料二 “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逻辑延伸,在经历十七世纪的沉思后,西欧进入到了自觉运用理智的阶段。所以启蒙运动也是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运动不断深化、不断让理性脱离神学羈绊的渐进、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作为开启民智、推动人们自觉地把理性原则作为观察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原则的运动,从十七世纪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精神面貌的变化。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复兴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对欧洲的主要影响。
3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入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2020-11-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一个以教授演讲、雄辩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被称作智者(学派)。智者们在城邦中发表演讲,教授青年各种知识。由他们倡导而引起思想和社会认识的巨大变革称之为智者运动。这场运动马克思·韦伯称之为“哲学的突破”,“它对构成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摘编自杨冬梅《智者运动的兴起及其客观影响》

材料二   以孟德斯鸠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高举“自由”“平等”“人权”“个性解放”的旗帜,提倡发展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猛烈打击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和封建主义专制的桎梏。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以理性为武器,希望带领全民摆脱愚昧,解放自我,是他们的共同目的。

——摘编自李莉《论启蒙运动对欧洲音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智者学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予了它,但它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无论是文化基因、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救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却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竟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挛也没有。

——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思想谱系”上的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