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的思想,渗透着一个理想——自由。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法律的保护,他所拥有的一切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窃取,那么,个体自由便荡然无存。在无政府状态下,社会陷入混乱,法律任由暴力与阴谋践踏,公民的自由就像无根的浮萍,而国家要强大必须“使最高权力巩固强化,无人非议”。“最高权力”就是王权。同时,为实现自由,还要依靠宗教对那些“隐蔽的罪行”进行制裁。伏尔泰认为,当身份、地位、财富、职业的不同人平等地服从法律,每个人的自由也就得到了保障。伏尔泰的自由观,不仅成为法国民众与现实的不自由进行斗争的精神,还为后人思考自由提供了典范。

——摘编自卢少鹏《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1)根据材料,概括伏尔泰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伏尔泰的自由观。
2018-12-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
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他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历史必修三及《国学人物——黄宗羲》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说,法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都是直接地受了英国影响的。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洛克和牛顿的影响。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欣赏和认可,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宗教斗争与迫害正炽的时候,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在19世纪已覆盖了欧罗巴和北美,形成了一种称之为“大西洋的文化(或文明或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包含着“同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相对于“大西洋”,“太平洋”则不存在这样的“体系”。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政治设计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启蒙运动受英国影响的因素,并以中国为例分析“太平洋”不存在
这样的“体系”的观点。
3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思考日益深入精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来到世界,并非是为了经受苦难,而是为了享受快乐。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世界形成之后,则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

——曼内蒂《论人的尊严与卓越》

材料二 不久以前,有人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凯撒、亚历山大、铁木真、克伦威尔等人,哪一个是最伟大的人物?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至于那些政治家和征服者,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双手就被缚了。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作者的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怎样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哪一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认为牛顿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养。牛顿的科学成就启发了伏尔泰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他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思想有何新发展?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级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

——张卫、朱江《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摘编自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及其形成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代表作基本主张
李贽(1527—1602)《藏书》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1313—1375)《十日谈》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说明当时西方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6 . 历史学家马克认为,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如果说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但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为什么会推崇古代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革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 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7-09-06更新 | 1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代中西启蒙运动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二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材料三尽管“启蒙”的批判对象是“具有主宰性地位的传统思想体系”,但“启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一方面,自古以来,儒学思想始终洋溢着对人的高度关注,而由此展开对人的道德情怀、伦理关切和人文精神的阐发和诉求,这些是儒学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儒学的“和谐”“中庸”“仁爱”的价值主题和由此彰显的人文情怀,再次受到关注。

——以上材料摘自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启蒙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的主要目的、主要影响、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的现代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东西方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一一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蒙娜丽莎》《十日谈中的青年男女》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两幅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核心思想具体内容。

(3)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都是当时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分别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怎样的设想?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相比,他们思想进步在哪?

2017-11-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梁惠王上》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大略》

材料二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

——李道湘《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三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四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把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突出和强化”儒学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儒家思想在东西方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的原因。

2018-02-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18、19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