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历史学家马克认为,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如果说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但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为什么会推崇古代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革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的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观点。

2018-01-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乱世者)大部分倒是神学家们,他们先就有做一个宗教领袖的野心,随后不久他们又想当政党的党魁……宗教裁判所曾经无耻地惩罚哥白尼的学说,其实他们用不着害怕,尽管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但决不会因此而损失他们的收入和荣誉……在罗马,内战的结果就是奴隶;而在英国,内战的结果却成了自由。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这样楷模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为了要在英国建立自由,无疑地他们付出了代价;正是在血海中间,才能淹死专制政权的偶像;然而,英国人并不以为出了太高的代价,换来了善良的法律……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教诲在于劝人向善,以德教人,既没有狂热的迷信,亦无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伏尔泰相信自然赐予人们的天赋道德是存在的。他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个人行为的道德律,就是“天生在我们心中”的“自然道德”的基础。……而中国历史中仁君之治的传统与清初盛时的大一统政府,则被视圭臬的理想政府。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与黄宗羲思想上的异同,并分析伏尔泰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伏尔泰为什么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2019-0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欧洲人追逐的时尚,中国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多是中国的仰慕者,他们把孔夫子的格言当作座右铭,让康熙皇帝扮演西方国王们的榜样,于是法国国王、奥地利皇帝纷纷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亲耕仪式。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开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于伏尔泰、狄德罗那一代人来说,中国是一面旗帜,孔夫子是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摘编自周宁《2000年西方看中国》(下册)

材料二   明万历时期,传教士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从十八世纪又到十九世纪,只是在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深处,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7、18世纪中西方对待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态度的原因。
4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思考日益深入精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来到世界,并非是为了经受苦难,而是为了享受快乐。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世界形成之后,则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

——曼内蒂《论人的尊严与卓越》

材料二 不久以前,有人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凯撒、亚历山大、铁木真、克伦威尔等人,哪一个是最伟大的人物?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至于那些政治家和征服者,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双手就被缚了。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作者的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怎样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哪一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认为牛顿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养。牛顿的科学成就启发了伏尔泰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他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思想有何新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代表作基本主张
李贽(1527—1602)《藏书》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1313—1375)《十日谈》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说明当时西方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级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

——张卫、朱江《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摘编自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及其形成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代中西启蒙运动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二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材料三尽管“启蒙”的批判对象是“具有主宰性地位的传统思想体系”,但“启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一方面,自古以来,儒学思想始终洋溢着对人的高度关注,而由此展开对人的道德情怀、伦理关切和人文精神的阐发和诉求,这些是儒学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儒学的“和谐”“中庸”“仁爱”的价值主题和由此彰显的人文情怀,再次受到关注。

——以上材料摘自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启蒙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的主要目的、主要影响、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的现代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东西方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18、19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欧洲乃至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7-11-2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