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诗经》到唐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三: 1935年徐悲鸿在与王少陵的谈话中曾这样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干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以画人为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训练基础的写实主义主张,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表达出祖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奋勇搏斗,夺取民族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此时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并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文化观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4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时就其主要特征归纳总结为:一、尚中贵和;二、海纳百川;三、人本精神。下表是其中一个方面特征的归纳总结

特征:
原因:
例证:1.古代音乐重八音克谐,但定有主音,一般以宫调为主
2.古代人物画中突出主要人物,山水画中突出主峰如《步辇图》中的唐太宗
3.古代戏曲中的悲剧即使忠臣义士走向死亡,但最后总会得以平反昭雪如京剧《精忠旗》中的岳飞
4.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把上表缺失部分补充完整。
(说明:①补充部分的二条例证不能属于同一艺术门类或同一文学体裁②也可选取材料中另外两个特征之一按上表范式列一张新表;其中例证部分至少三条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18-12-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材料二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出处并归纳这两类作品各自的特点。
(2)材料三属于什么文学体裁?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文学有何特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锺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朝,最高统治者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政治相对开明,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诗人们敢于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矛盾,讽刺时政。唐诗出现了“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之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的文化整合局面。唐诗重在自然意象的运用和表现,追求自然与和谐,诗渗透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中国成为诗的国度。

材料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带来书籍普及的现象。宋人读书的范围拓宽,写诗、词更多地运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意和诗句。宋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努力挖掘其中意蕴,编著人文意象的运用和表现,所以宋诗、词带有一种新的诗文生活气息。

宋代城市的规模和手工业、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市民活跃,宋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修酒,适应了城市娱乐消费的需要发展起来。词人柳永考取进士却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创作,他把词引向俚俗,表现市民情趣,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息、活力和趣味。苏轼以诗为词表现传统题材,辛弃疾、李清照等以词言志、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忧伤情感,使词取得和诗同等的地位和功能。

材料三元代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智慧和才能,与正统诗文产生一定的距离,他们选择了戏剧创作。元曲作为新兴的城市文化形式,适应了社会下层市民,包括工匠、商贩等的娱乐需求。元曲剧作家与演员互磋剧本、演技,通过演员的动作、曲词、对白来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在唱念做打各种因素中,以唱为主导。整个元朝弥满着戏剧气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出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传世之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诗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词、元曲成为流行文学形式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018-02-0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生于公元前339年。屈原身处战国末期的楚国,其家世显赫,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得楚怀王的宠信,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主张革新政治,“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后受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诬陷,怀王“怒而疏屈平”。公元前304年,屈原离开郢都,漂泊汉北;五年后,被怀王召回郢都重新任用。公元前296年,屈原再被放逐江南。秦将白起率军攻下郢都后,屈原理想破灭,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没有复兴楚国,但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楚辞》,创新了诗歌的形式,丰富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承继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厚实了象征性意象,也实现了中国诗歌由集体咏唱进入个人独创的跨越。司马迁对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言:“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编自《浅论屈原的宗国情怀》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屈原生活的时代特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原因。
6 . 唐代的谏议制度较为完善,谏议形式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疏论其冤,请求尽快抓获凶手以雪其冤。但白居易此举触犯了“非谏职,不当先谏宜言事”的条令,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唐代的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官职从三品到八品,每个层面上的谏职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唐代谏官所用的谏纸是专用的,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浅谈谏议制度》

材料二 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的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是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诗谏”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著名学者无不聚徒讲学,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门径。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齐的孟尝君田文、赵的平原君赵胜、魏的信陵君魏无忌、楚的春申君黄歇、秦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些食客中,有各学派的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于是,各学派之间互相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朝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李约瑟从他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大量研究中得出结论:“每当有人根据中国文献对科技史的任何一个领域进行研究时,他会发现其聚焦点总会落在宋代。”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技的主要成就。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接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2021-11-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

材料二 明代工商业繁荣、印刷业发达,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白话小说是承袭模拟宋元话本的产物,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情感鲜明。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文学正式登上文坛,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世俗化后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形象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分量,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罪恶和科举考场腐败,描写了工商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时代特点。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乾隆时,清代小说进入全盛,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是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创作的顶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垄断,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推向极致,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

——摘编自《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并指出明清小说的社会作用。
2022-01-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唐诗】

材料   唐朝文化,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文学中,诗歌又最为光彩夺目。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23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诗在唐朝取得了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诗歌繁荣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2021-11-2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