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晚清以来,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京剧、越剧、淮剧、粵剧、绍剧、锡剧、扬剧,以及评弹、滑稽等十几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海
A.地理位置优越B.社会开放程度高C.市民阶层崛起D.经济最为发达
2 . 自明代中叶以来,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思想观念并出现新的文学艺术成就。

材料一   松江府在万历年间“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正德年间“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贼,……全赖此(棉织布)一机一杼而已。”明正德年间“里媪晨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明崇祯年间,松江府的朱家角镇是“商贾凑聚,贸易花东、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

——摘编《松江府志》、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

材料二   到了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白话小说是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它适应了这一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广大新兴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戏曲来说,明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南戏传奇并非仅仅是案头的文学作品,他还是舞台演出的刷本。特别是明中叶寄居江苏昆山的魏良辅,经十年足不下楼的琢磨,创作了“水磨调”即“昆山腔”。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朝中期以来松江棉纺织业兴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经济主张及其反映的生产关系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在敢于批判君主专制基础上并进而提出了哪些限制君权的主张及其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分析明代中叶以后古典小说进入黄金时代的背景,指出《西游记》的作者及其内容。②明朝中期以魏良辅为首的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革新,请指出革新后昆腔的优点及其影响,用一句话概括昆曲的地位。
2021-03-01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七彩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崇祯年间所刻曾楚卿编《莆曾太史汇纂鳌头琢玉杂字》中40幅演戏对联中剧目
忠孝类节义类功名类风情类
1.苏武:《牧羊记》
14.蔡伯喈:《琵琶记》
15.苏茧:《鹦鹉记》
16.刘殷:剧名不详
17.五伦:《全备记》
18.姜诗:《跃鲤记》
19.凯文:剧名不详
20.杨显:剧名不详
21.玉箫女:《玉环记》
22.刘锡:《宝莲灯》
23.朱寿昌:剧名不详
24.赵氏孤儿:《八义记》
25.蔡端明:《洛阳桥记》
26.三省半:剧名不详
15.孟道:剧名不详
27.杨氏:《杀狗记》
28.杨正卿:剧名不详
29.李彦贵:《卖水记》
30.文俊:剧名不详
31.王十朋:《荆钗记》
32.孟琰:剧名不详
33.包文拯:《包公案》
34.韩朋:《十义记》
35.冯京:《三元记》
25.薛仁贵:《白袍记》
36.韩信:《千金记》
37.曹彬:剧名不详
38.班超:《投笔记》
39.苏秦:《金印记》
40.刘知远:《白兔记》
41.吕蒙正:《破窑记》
42.傅春卿:剧名不详
43.薛登山:《薛家将》
44.文显:剧名不详》
45.朱买臣:《渔樵记》
36.《拜月亭记》
46.梁山伯:《同窗记》
47.陈三:《荔镜记》
48.薛荣:《合钗记》
49.《西厢记》
14种10种11种5种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站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018-06-09更新 | 11931次组卷 | 162卷引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4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之历史试题
6 . 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风起云涌
C.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初期,梅兰芳投身于京剧改良运动,结识了一批接受新思想的文化人,创排了多部新戏。他的戏不再局限于才子佳人、忠孝节义,他扮演的角色也突破了受苦的小姑娘、受难的小媳妇的框框,而将具有历史文化内容的人物如嫦娥、西施、虞姬、杨玉环作为戏的主人公。他在展示人物的外像时,更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在展示戏的本身时,更注意将戏和历史结合起来。据说,当时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到北京必看梅剧。

1930年初,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美国观众对梅兰芳的表演惊叹不已,梅兰芳并非单纯地模仿女人的一姿一态,而是艺术地传达出中国女性的端庄、温柔、秀丽和高雅,透过梅兰芳饰演的各种中国妇女形象,大大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妇女的认识。“梅兰芳热”在美国迅速兴起。

——摘编自李伶伶《梅兰芳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