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说文解字》记载,最早的纸是用蚕丝制造的。蚕丝原料昂贵,产量有限,仅供宫廷内使用。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完成了纸原料的开拓和技术的创新,纸的成本降低了,因而很快地推广起来。西晋时期,纸原料还扩大到用藤造纸。随着产量的增多,纸逐步普及。

——摘编自孙顺华《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摘编自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纸原料的演变和纸逐步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 .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燕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它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除燕乐外,当时流行的曲子填写的词成了宋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当时盛行的歌舞戏为宋代杂剧与南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当时通行的变文,正是后世词话与宝卷一类说唱的直系祖先。唐朝设立了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统领各色音乐,总数达数万人。隋初郑译的八十四调理论和后来燕乐二十八调的产生,以及对通向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表明这个时期乐律理论上的成就。

——摘编自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材料二   唐燕乐传入日本后,经过平安朝的乐制改革,把它分为管弦与舞乐两种形式。舞乐以舞为主,有器乐伴奏,而管弦则是单纯的器乐演奏。日本雅乐序、破、急的基本结构来自燕乐大曲。燕乐大曲的散序是自由节奏,速度也不固定,中序是歌唱部分,破的节奏不规则,速度逐渐加快。而日本雅乐的结构已大为减缩,中间插有若干其他音乐段落,整体速度则呈现逐渐加快态势。根据唐代史料记载,《太平乐》的演出当时舞者约75人,同时还有140人合唱《太平歌》。日本乐书《体源抄》有如下记载:“古太平乐於唐土者,一百四十人等舞之,今於日本则不然,天安天皇时四十舞之,后三十人,今又不然。”

——摘编自张前《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日本史书、乐书相关资料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与唐朝燕乐相比日本雅乐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互鉴的意义。
3 . 据明末清初《啬庵随笔》记载:“万历年间,优人(戏剧演员)演出一出,止一两零分,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今(清代顺治时)选上班,价至十二两。”这可用来说明,明末清初戏剧
A.发展空间得到扩大B.以服务社会上层为主旨
C.成为娱乐文化主流D.表演技艺开始走向成熟
4 .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发展史。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有关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徽戏进京时京剧的艺术特点已形成B.《浣纱记》将京剧推上戏曲舞台
C.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以后D.玉澜堂是专供慈禧看戏而建造的
2021-04-2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届高三4月选考科目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歌舞活动的记载,如《吕氏春秋》记载:三个人手持牛尾,随音乐节奏歌咏;《帝王世纪》记载:帝尧时代,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敲打土堆而唱歌。这反映出,先秦歌舞
A.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B.体现了与劳动活动的联系
C.再现了奴隶劳动的场景D.推动了诸子百家学说兴起
6 . 宋代关于民间娱乐演出的盛况记载众多,如《都城纪胜》有《瓦舍众伎》篇,《西湖老人繁胜录》有《瓦市》篇,《梦粱录》卷二十有《妓乐》《百戏伎艺》《小说讲经史》等。这说明宋代
A.市民阶层文化消费旺盛
B.儒学信仰出现了严重危机
C.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
D.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7 . 据宋刘克庄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时出现“抽簪脱绔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的盛况。上述现象表明,莆仙戏在当时流行是因为
A.吸收元杂剧的戏曲元素
B.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C.程朱理学广泛传播
D.满足市民文化品味
2019-03-23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梨园”的引义在唐中叶就有记载,最早可见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写就的《观云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在这里。杜甫将“梨园”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
A.元曲B.乐舞C.杂剧D.京剧
9 . 《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记载:“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A.成为封建思想传播的工具
B.具有教育功能
C.出现追星现象
D.成为市民主要生活娱乐内容
10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
A.专门的贸易场所
B.专门的娱乐场所
C.旅舍
D.学校
2018-11-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 梨园春秋练习题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