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信息技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适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材料二

(1)在农业文明的中国,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是什么?请任选其中两项,分别写出他们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A、B、C图片,分别代表了工业文明的哪个阶段?A、B图片所处时代发明的重要交通工具分别是什么?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

材料二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不要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3)结合材料三,概括归纳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2020-03-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变世界的科学家


材料二   科技解放思想

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乃至社会风尚。正如汉金斯所说:18世纪的自然哲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蒙不是一组固定的信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为建设性的思想和行为开辟道路的批判态度。

——李醒民《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三   科技改变生活

“世界村”,是对地球的一种比喻说法。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


(1)牛顿和法拉第在近代科学史上有什么重大贡献?他们的贡献又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
(2)根据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新方法”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新方法对启蒙运动的发生有何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看法,结合近、现代以来的科技进步说明这一看法。
2020-02-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地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也在利用过程中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制图业发展大事记

时间重大事件
1884年国际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零度经线。
1891年国际地理会议通过合作编制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提案。
1910年莱特从飞机上拍摄了第一张照片,航空摄影测量制图改变了传统的地面测图技术。
20世纪50-70年代苏联和美国竞相发射卫星,人类开始从地球外空间进行全球性遥感制图。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图测绘,手工制图向自动制图转变,数字地图成为最现代化的地图品种,提供气象、导航等各类服务。

(1)概括促进1884年以来制图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20178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6月,中国网民规模这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同时有许多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谈梦想、话未来,融矛盾、叙友谊,但还有些同学上网发牢骚、转假帖,极个别同学甚至荒废学业,沉迷于《王者荣耀》等虚拟世界之中。
(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回答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阅读下列三幅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最伟大理论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图二、三、四所示的宇航员是人类历史上的三位重要人物,请分别指出其名字、国籍及各自在航天史上的地位。

(3)图四所示事件对中国产生什么积极意义?

(4)图一与图二、三、四之间有什么关系。

2018-04-2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堂小测:6.26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因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晚期西方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8-04-18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8 . 科技引领时代,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武器最早出现于那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哪次科技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科技革命中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二采用了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图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什么计划?请举一例说明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又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4)根据上述信息,谈谈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

2018-04-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测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 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汉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的科学文化没有出现欧洲那

种从古代到中世纪转变时期的倒退现象,也没有形成神学统治一切的情景,而是以宗法伦理意识为潜质、以经验理性为重要形态、中国世俗文化始终占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格局,正因为如此,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中国的古代科技文化,不断向高峰迈进,并且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人类科技文化史语写了光辉的篇章,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和一定时段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数的25%,这个国家(或地区)在此时段内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汤浅编《西方科学文化史年表解说》

——路甬祥《规律与启示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科学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结果的原因。

材料三近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世界引向何方,尽管如此,任何人也都会承认,从历史的角度整体上了解技术的发展,对于了解和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某些方面肯定会有助益。况且,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了解过去也是人类追问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世界引向何方”这一句话的理解。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