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843年《海国图志》编辑成书。卷一、卷二为“筹海篇”,除说明了具体的海防战略战术外,突出强调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在国内设置造船厂和火器局,自己制造船炮,以巩固中国海防。这可用来说明(     
A.地主阶级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知
B.清政府完全能够抵御西方的侵略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共识
D.魏源对如何应对西方侵略的思考
2023-05-21更新 | 46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梁启超事迹展
序号时间梁启超事迹(部分)
18954 月,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8 月,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开展变法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1896与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政论性文章,呼吁变法图强
18983 月,与康有为一起在北京建立保国会。6 月,参与百日维新
1898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2 月,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又著成《光绪圣德记》和《戊戌政变记》等,猛烈攻击清政府及慈禧太后,盛赞光绪帝
19022 月,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广泛介绍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
1904死守保皇、君主立宪的主张,亲自出马与革命派展开大论战
1906在东京成立政闻社,为清朝的立宪呐喊助威
19128 月,成为民主党的领袖,企图在袁世凯政权下推行政党政治
1913担任进步党理事。915 日,进步党人熊希龄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责袁世凯称帝。后又与蔡锷联合,共同发起了护国运动
班里准备举行梁启超事迹展,依据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事迹展览首先要有前言,前言主要说明举办展览的目的。请简要写出本展览的前言。
(2)本展览要分3段进行展示。请将材料中梁启超事迹分段,每段拟定一个主题,并写出该段所包括的事迹序号。
(3)人物事迹展览要有结束语,主要内容是对所展览的人物进行评价。请写出评价梁启超的设计思路。
2023-01-12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陈旭麓曾评价某历史事件:“……已经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成规,它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举子士人的登场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更明显地标志着世风和士风的变化。”其中“士风”的变化指(     
A.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B.革命派参与内政改革
C.维新派掌握政治实权D.顽固派宣布实行“新政”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先秦“德”观念的发展可以大致看出这样一个线索∶在原始时代后期起,“德”意即由天和先祖所赐而“得”;后人传周文王的美德,除膺受天命外,还指文王采取的一系列惠保小民、勤政节俭、与民同乐、孝敬、恭祭先祖的政策与措施,最终得以使“小邦周”战胜“大邦殷”,“修建明德,以藩屏周”“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直到孟子提出“四端”之说,人所拥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使个体成为责任的担负者,不再是由神灵,也不再是宗族之类的集体完成。中国古代思想中“德”的观念从天命层面、制度层面深入到内心,没有走向如同基督教、佛教那样通过偶像膜拜方式表现出信仰,而主要是关注人的自身能力的认识与开发,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在“德”由迷惑到明确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深切地感觉到古代人类精神觉醒的前进步伐。

——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先秦时期“德”观念的发展进行解读。

《新民说》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二十篇政论文章。梁启超申明“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为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

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而欲实行民族主义于中国,舍新民未由;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者,吾人当保存之而勿失坠也;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


(2)梁启超认为“新民”应具有哪些品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交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价值追求,求同存异、讲信修睦的和谐心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同舟共济、独木不成林的合作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人格品行,为中国外交奠定了文化基石。“文化外交”中有着国家整体对外战略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更有战略、政策和实践的创新。有学者将70年的外交历程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三个历史阶段,目前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3)结合材料,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各选取恰当一例,说明中华文明之精髓在中国外交实践中是怎样得到创新性运用的。
2022-11-05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022-09-08更新 | 6946次组卷 | 5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历史真题
6 . 《海国图志》中记录了众多的“他者”形象,除了传统以华夏为视角的“小他者”外,还有两类“大他者”,其一以英国为代表,其二则是西方的舰船、枪炮等。《海国图志》的这一分类(     
A.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B.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
C.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7 . 文明交流与互鉴。

材料一 传教士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拉丁文本,书中导言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儒家、道教、佛教以及宋明理学所重视的《易经》,正文部分包括孔子传记(材料取自中国文献)、《大学》《中庸》《论语》的译文(皆附译注疏)。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欧洲思想界引起轰动和反响,各种译本纷纷问世,各家杂志纷纷撰写文章加以介绍。法国很多思想家都阅读过此书,如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伏尔泰曾在一封信中称∶“孔子为天地之灵气所钟,他分别真理与迷信,再站在真理一边;他不媚帝王,不好淫色,实为天下唯一的师表。”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影响。

材料二

严复部分著作及译著

时间著作及译著内容
1895年《论世变之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1895年《原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乃强国之本
1897-1898年《天演论》(原著赫胥黎)“天演”“物竞”“天择”“自强保种”
1901年《原富》(即《国富论》)则守自由商政之效也
1903年《群己权界论》(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论自由》)”“须知言论自由,只是平实的说实活求真理……不可废也”
“以政令简省,为政界之自由”
1904-1909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国群自由”相对“个人自由”而言是目前中国急需的

——改编自刘晓萍《严复的自由思想及启蒙意义研究》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2-06-02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大同”思想

材料一   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谓小康。”

张载认为:“虽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君王),犹有劣者,以其未成功也。此所以未有不谨于礼,唯谨于礼则所以致大道之行。……六君子所以急于礼者,欲至乎大同也。……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

材料二   20世纪初,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讲,“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今欲至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若去民私业,此事甚易,自去人之家始也,……但使明天赋人权之义,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皆归之于公,即可至大同之世也”。同一时期,李石曾在《新世纪》上发表文章认为,“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以冀大同”。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提出,以往的理想社会追求,“其学说都建立在伦理上面,他们眼见穷人的苦恼是由贫富不均,因此要想把全社会的贫富弄得绝对的平均,至于用什么方法来平均贫富,都全是理想,不曾建设在社会的经济事实上面,所以未能成功。”而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社会不安的原因,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的事实上面,因而是客观的,现实的。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孔子与张载关于“大同”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同”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变化进行评析。(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15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西学东渐

材料一   明末清初发生的、伴随着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而展开的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可以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波。它给17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却因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交互作用,在18世纪逐渐走向终结。

——刘大椿《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简表

人物生活
年代
言 论
魏源1794
1857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1842年《海国图志·序》

康有为1858
1927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1898年《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陈独秀1879
1942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915年《青年杂志》1卷1号《敬告青年》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请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人物的言论,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思想主张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022-05-02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1895年,面对险峻形势,清朝朝野一时议论纷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5年5月11日

光绪帝颁发朱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清实录·德宗实录》

1895年7月19日

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俄国)与中国乃二百余年盟聘邻邦,从未开衅......(俄)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已实受其益,倭人凶锋藉此稍挫,较之他国袖手旁观、隐图商利以相去远矣。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

——张之洞《密陈结援要策片》

1895年7月20日

陕西道监察御史史熙麟上奏:(洋务新法)皆为邪说,商货已变,并及朝政,军器已变,并及文事,尽破成例,尽坏成法。

——史熙麟《法无可变宜斥邪说以塞乱源折》

1895年某月某日

苏州秀才包天笑(时年19岁):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吗?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言论。(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中一人或多人的言论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2-04-21更新 | 966次组卷 | 12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